当时,一位多次来平壤参加春季国际商品展的中国商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次展会规模是历届最大的,参展商数量大概是去年的两倍,展馆内的展位很早就被预订一空,就连展馆外的空地上都安排了很多展位。
目前,呼伦贝尔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2000余名森警官兵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315汽车维权特别策划买了不到一个月的新车,却频频出现烧机油、怠速抖动、导航故障等问题。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车主跟厂家较起了真,亲自动手拆车分析,并得出“大众EA888发动机存在设计缺陷”的结论。
(责编:黄玲丽、陈键)。近七成受访中小学生家长称孩子暑假期间视力下降 孩子视力下降,%受访中小学生家长归因于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 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暑假期间,大量补习班和作业,不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以及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导致他们难以趁假期放松眼睛,很多人视力下降。
网文持续高产,读者增长率创五年新高 2019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组成的调研课题组在全国网络文学用户中抽取近9万个有效样本,基于国内83家主要网络文学企业的数据,对网络文学作者、作品、读者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报告呈现了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网络文学从未停止高产的步伐。报告显示,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2442万部,较上年新增795万部,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现实题材内容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网络文学平台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达%,较去年同比增长24%。 近年来,网络文学中现实题材创作明显升温,许多彰显时代风采,洋溢生活气息,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冯士新介绍,2019年《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散落星河的记忆》《网络英雄传2:引力场》等三部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荣登年度中国好书;《遍地狼烟》《网络英雄传》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大江东去》《蒙面之城》分别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和老舍文学奖。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 2017年,我国网络文学读者数首次破四亿,当时就有媒体指出网络文学迎来了升级换代的关键期。2018年,读者增长率有增无减,2018年网络文学读者总计亿人,增长率为%,创近五年来新高。在网络文学读者规模持续增加的基调下,读者群体也呈现年轻化趋势。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介绍,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读者占比%。学生是网文读者主力军。在地域分布上,三成以上读者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读者群体最少,仅占%,网络文学下沉市场有待深入挖掘。作者方面,截至2018年,国内主要网络文学企业驻站作者已达到1755万人,90后作者占比过半,作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中国网文正在全球圈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面向海外输出的网络文学作品已达11168部,其中,玄幻仙侠作品畅销欧美,而都市言情小说则更受日韩及东南亚国家青睐。 网络文学,全媒体文化产业的一员 从1998年第一部网络文学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问世,网络小说仅用21年的时间就收获了数以亿计读者的关注。
他表示,藏传佛教博大精深,争做造诣精深的好僧尼,需要内外兼修,将佛法融入于世间,努力像宗喀巴大师一样贯通佛法;同时在引导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中作贡献。
粳米期货上市后,一方面将为行业提供公开、透明且具有前瞻性的价格,加工企业可据此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整体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粳米产业链企业可以利用粳米期货,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增强防风险能力,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新时代下,中朝传统友谊将被赋予新内涵。
“海外网闻”:通过10条新闻聚焦当天最重大的事件。
与传统贸易伙伴欧盟、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
面对群众反映的车牌绑定时审核时间较长问题,交通委立行立改,在电子收费系统中增加了本地车牌信息自动匹配校验功能,并与市公安交管部门建立信息核验机制,提升审核效率,目前京牌车辆审核周期已由原来数天压缩至5小时,自动审核通过率达到90%。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申遗成功后,如何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场“接力长跑”还将继续。 当地时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消息,从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 7月7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上线,“抢”到首批预约名额的访客,从8日起有望进入这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以考古为特色的遗址公园,遥想5000年前建在水乡泽国的良渚古城。 7月中旬,“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也将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展,展期持续3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件有关良渚文化或受良渚文化影响的玉器,将集中亮相。 “后申遗时代”,如何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也吸引了更多关切。 考古发现 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出土玉器制品精美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遗址因最早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得名。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镇进行首次发掘。此后,考古学家对良渚古城遗址不断研究并证实: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良渚文明。 经由数十年考古发掘,良渚古城遗址逐步显露惊人面貌:面积631公顷的城址,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规模宏大;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以及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墓地有瑶山、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和卞家山5处。 玉器文明是良渚文明的又一重要特征,种类丰富,许多还雕有精细的纹饰,达到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介绍,反山遗址出土器物包括玉、石、陶、象牙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玉器占90%以上,瑶山遗址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共出土玉器678件(组)。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国家文明阶段。”中国考古学家严文明如此认为。英国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认为:“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全国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申遗之路 协调推进保护发展,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申遗逐步提上日程。1994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17年,明确了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瑶山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申遗范围,包括遗产区平方公里和缓冲区平方公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表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良渚古城遗址,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当日,浙江省宁波供电公司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建成人机协同智能巡检示范区,并成功通过无人机及巡线机器人自主巡视输电线路运行测试。 杭湾智能巡检示范区涉及4座220千伏和1座110千伏变电站,安装5座无人机机巢,规划建成13条无人机自主巡检航线,覆盖公里、760基杆塔的输电线路,实现“后台远程控制、前端自主巡检”;针对限飞区和禁飞区,智能巡检示范区内配备了巡线机器人,可在高压线路地线上行走,通过搭载的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激光雷达等设备,实现对高压线路各部位自主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