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2018年以来房企拿地渐趋谨慎,源于行业下行及调控持续。
“我以前也设立过企业,之前流程比较复杂,时间比较长。
)(责编:杜燕飞、王静)。“网购消费账单”也是一次理财课(云中漫笔) “给大家讲个‘鬼故事’,在淘宝搜索‘淘宝人生’,点击右上角‘成就’,你会吓哭的。”近日,有网友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消息,获得了数万转发。大家在评论里纷纷调侃道“今夜要失眠”“我从不知道自己这么有钱”“吓得我卸载淘宝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淘宝APP(应用程序)新上线的一款功能“淘宝人生”。功能通过设置用户的虚拟形象,以提供一定的娱乐性。但其中有一个“成就”入口,可以在此查看用户自从使用淘宝以来共计消费了多少,正是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在网络上刷了屏。有的网友晒出的消费金额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震惊地表示:“我怎么就在淘宝上花掉了一套房?” 类似的还有每年支付宝提供的年度消费账单。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字统计,网友们开始调侃自己是“隐形富豪”,“当初开始网购是为了更省钱,谁能想到,竟然一年花掉几十万。”在网络上公开晒账单,一边表示难以置信一边又忍不住继续“剁手”购物,这一现象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变化。 “60后”“70后”一代,曾在成长中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期,勤俭节约的美德牢记在心。对于他们来说,购物更多的意义在于提供生活必需品。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从小就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在国家“富起来”的大环境中长大。对于他们来说,消费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在购物中获得快乐。一位年轻网友这样形容自己的消费行为:“‘货比三家’已经是我为节俭做出的最大努力了。好看的小裙子、手机壳、笔记本、钥匙扣,我只能说尽量买便宜的,不买真的做不到。”消费心理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晒账单的同时,大家也产生了某种共鸣。 当然,在享受消费的同时,年轻网友们也需量力而行,不可被过度消费影响到正常生活。很多网友用自己的消费总金额除以消费笔数后发现,其实每一单购买的单价并不高,但累积起来,就成了巨额开支。从这种角度看,“淘宝人生成就”或许也是给年轻网友上了一次理财课,提醒大家平日做好记账,规划好月度账单。理性消费,方是长久之道,这样才不会到年终岁尾,猛然再被账单吓到自己。(责编:乔雪峰、吕骞)。新世纪外国儿童文学汉译的影响与启示新世纪以来,外国儿童文学汉译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幻想型儿童文学的繁荣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类型化趋向。
在谈到这次比赛的时候,Tina表示:我非常享受这场比赛,我也尊敬我的对手,我觉得今年赛道是很有挑战性的,今年的亚军和季军都是非常有实力的选手。 本届越野挑战赛是TheNorthFace100在举办的第五届赛事,与往年不同,本次比赛的全新赛道累计海拔落差达5000米,其中100公里组的累计海拔落差达到了8000米,并有超过60%的土路赛段,越野程度大幅提升,赛道更为专业。比赛项目则聚焦50公里和100公里组,旨在以更专业的跑手群体,打造一个与国际接轨且是国内顶尖的越野跑赛事。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和运动员的安全,赛事组委会在今年设置了顶级安保为赛事保驾护航,也力争为选手们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耐力赛。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次越野挑战赛的环保理念和执行。此次比赛一律禁用一次性纸杯,所有参赛选手都获得了环保组织无痕山林提供的折叠杯。所有赛手都为为跑出一条干净的赛道作出了实际行动。无纸杯比赛也将称为今后比赛的标配。 由于本次赛事的难度大有提升,因此,如何保证选手们的安全一直是组委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组委会与北京市门头沟政府及门头沟体育局合作,上百名专业的山地救护人员在山地路段待命,以应对选手们在越野跑中可能遇到的险情。与此同时,医疗救护人员也在起点处以及沿途补给站为选手们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在比赛进行的时候,赛道沿途的村镇将有名志愿者在各执勤点工作,为赛道安保提供保障。 比赛当天,整个赛事还通过TheNorthFace和TNF100微博将及时的赛事更新进行了报道。 今年的TNF100参赛运动员不仅获得TheNorthFace提供的跑步T恤,还获得了由赞助商ZeroFit提供的压缩护腿,Cordura提供的跑步袜,以及由环保组织无痕山林提供的不锈钢折叠杯。 附:赛事前三名成绩 100公里男子组 冠军杨家根8小时27分11秒 亚军JorgeMaravilla8小时55分42秒 季军运艳桥9小时19分19秒 100公里女子组 冠军TinaLewis10小时35分38秒 亚军周玲君11小时23分27秒 季军邢如伶11小时45分20秒 50公里男子组 冠军李少壮3小时35分07秒 亚军尤培良3小时35分57秒 季军谢伟3小时51分10秒 50公里女子组 冠军张谦4小时26分09秒 亚军张辉骥4小时39分03秒 季军SarahEdson4小时57分39秒责任编辑:张慧。林郑月娥:粤港澳可发挥协同效应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新华社澳门8月12日电(记者王晨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2日在澳门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时表示,香港、澳门还有广东省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林郑月娥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文化艺术既能够陶冶性情,又是将不同地方的人民连接起来的桥梁。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燃机技术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动力的需求,推动了近代工业革命,彰显了内燃机的价值。
二审判决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认为涉案电影的改动部分严重悖离原著,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前沿的关键核心技术部门,呈现出高水平尖端人才短缺情况。“围绕高质量发展,必须不遗余力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让创新人才壮大经济新动能。
此外,护士服由医院统一安排洗涤消毒,护士帽则因为“个头”小、质地硬,需要自己清洗、消毒、熨烫,十分不方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和提供服务。
抗议集会活动由长期从事“慰安妇”受害人救助的台北妇女救援基金会组织。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生活处于原始状态。
他们发现,当人均GDP达到万美元时,人均碳排放往往会达到吨的峰值。上述50个城市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5%,研究人员据此推算出全国的情况,并预测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中国提前实现其碳排放目标的可能性将对联合国气候谈判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各国将于明年提交修订和改进后的碳排放目标。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进行了纪实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和平为目的,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816”工程建设时期工作照资料图片 “816”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上马的核工业项目,6万多人参与建设,即将完工之际却宣布停建。如今,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开放成景区,带领人们重温那段特殊的历史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庄严宣誓后,数万名士兵、工人、专家走进了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这个叫做白涛的小镇,一度从中国地图上消失。 隐姓埋名,奉献青春,几万人在乌江之畔的金子山腹中“挖”出了一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拟建成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几十个寒暑倏忽而过,国际国内形势巨变。即将建成的核工程宣布停建,军工企业为生存卖起了化肥,以前的绝密洞体开放为旅游景点…… “816”,这个曾经神秘的工程代号,牵系着一段不应忘却的共和国记忆。 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 从重庆涪陵下高速,秀美的乌江山水一路蜿蜒。驱车两个小时后,路旁一栋老式红砖小楼跃入眼帘,这就是“816”景区接待中心。从地下通道走到马路对面,只见青山脚下有个水泥洞口,上面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816地下核工程”。 “像这样可以进卡车的大型洞口,在山体不同方向有10多个。”讲解员王芋七介绍说,中央批准“816”项目后,总共有6万多人参与建设,8年打洞,9年安装,总投资超过7亿元。 乘车入洞,长长的通道尽头,是第一个开放洞体。昏暗的灯光下,可见一处极其开阔的空间,100多米长,25米宽,高度超过30米,却不见一根立柱。墙上的灯管发着光,模拟机器运行的声音阵阵回响,似乎把人带进了那个未能现世的核工厂。 “这不是天然溶洞,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当时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机械极少、炸药极少,挖洞主要靠人力。”王芋七介绍说,整个工程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挖掘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主洞室高达米,共12层。 建筑布局宛如迷宫,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 “不就是个山洞吗?”有些游客看不出门道,会这样问。 “在岩石山体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量,堪称世界之最。停建以后,主要设备都被拆卸运走了,但从留下的很多痕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那个核工厂的森严景象。”王芋七说,与一般宏大空旷的洞体不同,这里大部分进出的门都极其狭小,门洞却有2米多厚。“如果建成投产,洞内会产生很强的辐射,为防辐射,才会有这么厚的墙和铅制的厚重门板。” 在原来的反应炉锅底洞体内,坑坑洼洼的墙面上还能看见拇指粗的铁条。“据说当初拆卸工人进来这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整个墙面都是由厚重的不锈钢板铺成。”王芋七说,数吨重的钢板是如何被运到山体内部的,至今没人猜得到。 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控制室内密密麻麻的核反应堆监控仪表。“这里有2001个表,监控着2001个核反应工艺管,保障生产流程不出问题。”王芋七说,别看这些表和家用电表长得挺像,但当时都算高科技产品,在1978年,一个表造价就高达1300多元。 那真是火红的年代 距离洞体不远,有一处叫麦子坪的地方,是原“816”厂的生活区。很多当年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居住于此。如今,他们还时不时会到洞口附近走一走、看一看。 1966年,正是三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的第二年,中央批准建设“816”工程。“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了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数万建设者拖家带口,一头扎进了涪陵的小山沟里。 “我跟着父母来的时候,这里处处都是荒山老林。”“816”景区员工金莉说,最困难时,一顶帐篷挤进100多人。下雨的时候,被子上盖塑料布,床头还要支把伞。最好的房子叫“干打垒”,也不过是用泥土或石块盖起的简易房。 生活条件的苦,并不影响工程建设的火热,乌江两岸的工程会战一个接一个。 “那真是火红的年代。”参与建设的老兵杨文礼回忆,“入夜之后依然在施工,站在高处向工地眺望,夜景极美:金子山下灯火通明,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小火车专列南来北往,车辆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工兵们的号子声还有广播声,汇成一曲美妙乐章。” 那时候,工程兵54师数万官兵面对的“敌人”是坚硬的岩石山体。“战士们戏称自己是‘五块石头夹着一团肉’,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坑道内空间狭窄、光线昏暗、烟尘滚滚,还要进行爆破。”杨文礼说,战士们手头并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人歇马(机器)不歇,24小时作业。”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挖出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空间。有人测算,如果将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能延续1500公里。 建设时期,保密要求特别严格。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生产区挂满了“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牌子。对外通信没有地址,写的是“重庆市4513信箱”。 翟文的父母当时在“816”配套的机修厂工作,但从未跟子女谈论过自己的工作内容。翟文也是在工作多年之后,因为维修需要进了一次洞。他还记得,进洞得办专门的“进洞特许证”。 “四处有人站岗,不敢乱走乱看,但满眼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设备,可先进了。”翟文回忆,那是他第一次走进“816”,也是第一次了解自己一家老小从河北迁徙而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