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建设一期工程以铁路东侧包括东土山区域作为主要区域,总面积1500亩。
他说,惩教署知道这封信不应该邮寄出去,被害者的权益应该置于所有问题之上。
(责编:金鸣(实习生)、董晓伟)。李学斌:“高铁生命线”的守护者原标题:李学斌:“高铁生命线”的守护者 爱国情奋斗者 本报记者矫阳 8月13日,中国高铁生命线的研发又有重大突破,中国铁建康远新材料公司新课题“高铁节能接触网线材”试验品成功下线。“新研发的产品已完成前期试验,导电性能将再提高5%至10%,是世界首次。”在位于江苏泰州的康远公司,45岁的总工程师、课题组组长李学斌博士说。 接触网线材是高铁关键产品,直接影响着高铁的运行与安全,被誉为“高铁安全线”。 作为担纲研发国产高铁接触网线的第一人,早在2009年,李学斌带领团队即成功研发出“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网导线,被誉为是中国高铁电气化技术的重大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每吨比外企降低2万元。仅此一项,10年来为高铁建设降低成本近百亿元。 2008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完成博士学业后,李学斌加入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公司,适逢中国高铁建设正经历大规模引进消化的过程。高速运行的列车受电弓对接触网线提出更高强度、更优导电性能的要求。中国高铁建设初期,受技术限制,大量接触网线都需进口。 也是2008年,为打破困局,国家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启动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数百家相关领域最强企业、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共1万多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自主研发高铁相关新技术。刚出校门的李学斌很快担纲关键装备技术研究中的“高速铁路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部件的研制”子项目。 “好马配好鞍,每件都是高端定制。”为了让新产品顺利问世,李学斌依托康远新材料公司,精心准备每一组配套设备。通过改进合金比例、改良制造设备和创新连续挤压工艺,把高强度、高活跃性的“镁”和高导电性的“铜”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强度的同时确保高导电性能。 把实验室当成家,李学斌在厂里一蹲就是大半年。江南的夏季阴雨连绵,高温高湿。李学斌厚厚的眼镜片一次次被热气遮挡,擦一擦,继续干。通过大量的试验、改进,原本“紧绷”的接触线的导电性提高10%左右,抗疲劳性提高近50%,强度也得到大幅提高。 2009年7月,“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网导线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钱清泉组建的专家团队评审。同年9月,新产品在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铁试挂,运行状态稳定。 此后10年间,李学斌始终在高铁接触线领域保持着创新热情。2013年诞生了新疆“百里风区”新接触线,在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兰新高铁上得到大规模应用。在250公里时速下,接触线在列车高速通过狂风区时,性能仍能保持稳定;2014年,成功研发满足时速400公里高铁的接触线,抗拉强度再提高8%,导电率再提高13%,成功应用于韩国西部高铁;2015年,技术团队再研发新型接触网线材,在大西高铁试验段成功试挂,强度达到580兆帕,承力索导电率达到80%;2016年,成功研发出新型吊弦线技术,使线材抗疲劳寿命提高3倍…… 截至目前,李学斌团队获得8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参与修订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修订国际通用IEC标准2项。 “由几十项专利组成的专利群,使我们在高铁接触网线材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面对“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李学斌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责编:王宇鹏、王静)。端牢“中国饭碗”的核心密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立秋已过,广袤田野一片生机盎然,处处蕴藏着丰收的希望。
被告代理律师认为,王家对王凤雅的治疗,仅仅是让孩子在乡镇级别的医院输营养液,在各级医院做检查、确诊后也不积极应对。
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
身处伟大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时代新人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龙华区工商联援建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凤山异地扶贫双创产业园顺利开园。
此外,报考者们还在实操技能体验区接触了消防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及器材,体验背负50斤重的灭火设备、穿上可承重200公斤以上的“钢板靴”等。
授称仪式在嘹亮的军歌声中结束。习近平同获得荣誉称号的个人和单位代表集体合影。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以及军委机关各部门领导,驻京大单位副战区职以上领导,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武警部队官兵和文职人员代表等参加仪式。腾讯《王者荣耀》公布了App客户端权限使用说明此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情况》,规范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相关权限,对于加强App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02美国特许学校的特点小型、自主。
图为浙江为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准备物资。
另外有国内外300余名金融界、企业界、高校的代表参会。北京援疆战线上的退伍军人:永不褪色的军人风采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机场就战场,升空就是战斗。”2016年12月26日,在北京市怀柔区财政局办公室任职的转业军人陈玮怀揣梦想来到和田,开启三年援疆路。 1995年,陈玮入伍,从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十八年后他转业到地方任职。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财政系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适应环境和能力的转变。”陈玮身上有一股军人的战斗力,不惧困难,从零点起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很快适应了工作。 五年之后,他又主动响应组织号召,报名参加援疆工作,来到更遥远的祖国西部边陲,迎来人生第二段如火岁月,就任北京市援疆前指财务合同审计部副部长,兼任和田地区财政局农业经济办公室副主任,双肩挑,身上的担子不轻松。 陈玮说,他永远忘不了刚入疆时,与援友们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场,慰问三位沙海老兵的经历。虽然近3年过去了,但依然历历在目。 “有的老兵在沙尘暴里迷失方向就永远留在了荒漠;有的严重脱水再也没能走出戈壁滩;还有的顽强走出了沙漠,如天降神兵一般,迅速瓦解了敌对势力……” 陈玮用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沧桑述说着那段故事。他告诉记者:“沙海老兵几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盐碱、住草笆房、喝涝坝水,通过人拉肩扛,开垦出数万亩绿野田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在北京前指还是受援地挂职单位,陈玮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在暗暗学习沙海老兵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即便工作再苦再累,也绝不辜负韶华。”。《河北日报》:梳理办刊路 续写报人事 该特刊共由4个整版组成,版面设计上,《河北日报》迎合了70年的主题,以红色为版面色彩基调,象征着对70周年到来的喜庆气氛。每一个版面都被如翻开报纸的“7”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难忘的印迹》,搭配资料图片组成;另一部分《我是党报人》,则由在《河北日报》奋战几十年的老报人以及目前在职报人的言论组成。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走过70年岁月的《河北日报》,此次特刊既可以说是对该报创刊70年以来的回顾与总结,也可以说是《河北日报》在70周年之际,对人民与党所呈现出的一个70年工作报告。 “党报永远要信党”,作为一份党报,《河北日报》在其特刊《70年,我们薪火相传,一腔忠诚,与党同心同向——砥砺前行不忘来时路》中,挖掘《河北日报》创刊史,向人们展示出其自诞生以来就流淌在身体里的红色血液,表明了其从一而终,作为党和人民发声工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