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对于人口净流入较多、住房保障需求较大的大中城市,要督促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促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符合条件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
“这是我们学校的常态。”走在空旷的校园里,蚌埠医学院党委书记高怀荃淡然地说:“如果早上来看,池塘边、教室里、大树下,全是读书的身影。”是什么样的精神浸润出蚌埠医学院这所蛰居皖北的高校儒雅的书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先后培养出四名院士?是什么动力让这所学校薪火相传,为皖北地区培养70%的临床一线骨干?“医学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在蚌埠医学院校史馆,一个斑驳的木头箱子格外引人注目。箱子的主人叫李涤生,这是他每次下乡帮农民体检诊疗时携带的箱子,里面不同的隔断摆放着不同的器械和药品。李涤生生前是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名誉主任、主任检验师,1959年由上海第二医学院支援安徽到蚌埠医学院工作。那个箱子,就是他为了方便工作,自己“发明”制作的。在蚌埠医学院,像李涤生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1958年,为加快安徽建设,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迁一半至蚌埠市,并抽调原安徽医学院部分优秀师资创建了蚌埠医学院。一件件实验器材、课桌椅凳被肩扛手提从上海运到蚌埠,一批批上海第二医学院支援和省内调配的知名专家、骨干教师、技术人员汇聚蚌医。白手起家的艰难困苦挡不住开拓创业的奋斗热情,至高无上的医学精神在蚌医的历史上镌刻下凝重厚实的印记。“蚌埠医学院从一开始就带有开放的基因。”蚌埠医学院科研处处长王震寰说,上海二医的内迁,使创办伊始的蚌埠医学院具备了传统西医背景、制度、管理和文化,带来了医学院的“顶层设计”。上海的技术和蚌埠的地域特色叠加,“取得了1+1>2的效果。”“医学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是人学。”在蚌埠医学院,这已经成了全体师生的共识,也成为教学的理念。新生一踏进校门,首先要参观校史馆。在校史馆最醒目的位置,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的遗言让每个学生动容,“宁可让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谢炘不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去世后还将遗体捐献给学校。而他留下的这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蚌医人。“生命的礼赞”在蚌医,临床医学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在“厚生堂”上的。学生们捧着鲜花,神情肃穆地献给把遗体捐献出来的“大体老师”。这极具仪式感的第一课,带给学生的是对生命的敬重。“让学生首先认识生命,才能对职业充满神圣感,才能关爱和敬重生命。”王震寰把这节课称作“生命教育”。在他看来,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医生面对的是病人,只有把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的观念渗透在教学中,“才能让知识和冰冷的手术刀带上温度”。2014年,负责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的邵正仁老师退休了。60岁生日那天,他为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将早已填好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交到了他的继任者陈传好手中。“接收站成立之初,一年不过一二十名志愿者。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志愿者不断增加,如今志愿者共有483人。我是479号,希望用实际行动继续传承学院精神!”邵正仁说。师资是办好大学的第一要素,教师的素养是培养出什么人的关键。正是在这样充满“生命礼赞”的教育中,蚌埠医学院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当代医学领军人物。走出了以第一个上报手足口病疫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临床业务骨干。走出了6万余名各类医学人才,开枝散叶,服务奉献于国家医药卫生事业……近年来,蚌埠医学院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临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遴选建立临床学院。学生从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起进入临床学院,在学习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实践,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三段式”模式下相互割裂的理论课教学、临床见习和实习,实现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临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志愿者服务是蚌医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曾经当过志愿者的学生张涛说,“当志愿者最大的收获是,奉献已经成了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毕业时,张涛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试,遇到一位病人突发心脏病,张涛没有犹豫,凭着精湛的医术把病人抢救过来。然后,默默地走进考场。事后,医院调出监控才找到他。“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刘永平是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第三批援助南苏丹医疗队的成员。她清楚地记得,“我在蚌医上学时,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指导,解剖室的门整天都是敞开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去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南苏丹的日子,最难熬的是酷热的天气和缺医少药,“第一个月严重失眠,有的人一个月瘦了20多公斤。孤单时,一个人在房间里转,只有不停地拖地才能遏制住想家的念头。”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最高兴的是,当地政府给我们颁发了奖状,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马强说,‘大使馆的门永远对蚌医的刘大夫敞开’。”从国外回来,刘永平最喜欢的就是在蚌医校园里散步,“我喜欢看学生们读书的样子,似乎能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12月是考试月,也是淮河边上的蚌埠最冷的时节,“我经常看到学生在路灯下看书,一问才知道,教室里的暖气太足,容易犯困,这些孩子为了清醒就到室外的寒风中看书。”“别的学校学生上课的标配是书包加水瓶,我们的学生多了一样,马扎。”蚌埠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吴俊英说,周末,学校草坪上都是看书的学生,椅子不够用,学生就随身携带马扎,“一坐就是半天。”蚌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方式,拓展师生交互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2015年毕业后,徐晶选择留在蚌埠医学院附院工作,“也有上海和浙江的医院要我,但喜欢蚌医的氛围。在这里,‘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我们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的气息。我很享受这样的拼搏。
目前只有洪秀柱一人响应。 香港中评社快评指出,既然是艰困选区,无人敢选,胜数自然很低。
最后,组织参观人员开展了灭火实操演练。
” 横坎头村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
今年4月,机场公安分局在侦破一起盗窃案时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嘉定江桥地区有一改装、销售克隆出租车犯罪团伙,他们以5000元—8000元的价格收购报废车辆,改装后以18000元—25000元的价格加价出售牟利。
(责编:李婧、张雨)。【多图】南厂住宅中区,南口租房,南口 南厂住宅 小户型 低价格 南北通透 交通便利,昌平租房房源描述小户型,两间三开格局,南北通透,一层居住方便,适合老人生活。南厂住宅规范小区,南北房采光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南口火车站、南口公交北站,步行不到5分钟路程,S2线40分钟到达地铁霍营站;公交376次,883次,887次,还有快速公交一站直达马甸,40分钟到达二环积水潭地铁站南口这边环境好,山泉活水汇聚响潭水库,是居民的饮用水,空气清新,没污染,四季分明,春季繁花茂盛,夏季水果丰富,峰峦叠翠,秋季五彩缤纷,冬季白雪皑皑生活比较方便,小区配套成熟,有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和农商银行的ATM机,小区内有幼儿园和小学中学,还有电气化职业学校,紧挨南口早市大菜市场,农贸之家房源配套。香港各界——对机场严重暴力行径发出最严厉谴责 本报香港8月14日电(记者连锦添、陈然)香港各界团体和人士今天纷纷发声,对激进示威者堵塞和瘫痪机场客运大楼、殴打旅客和记者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14日会见记者时表示,近日激进示威者在香港机场的行为,极大破坏了香港的形象及声誉。
国民党主导在该市举行集会,有人批评蔡英文未就“慰安妇”问题采取充分应对。
近年来,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不唯论文,唯什么?笔者的答案是“唯学术”。
” “华为说荣耀智慧屏不是电视,而是电视的未来。
(作者为全总文工团歌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对话方太茅忠群:深耕厨电领域 持续探索创新茅忠群:“行业负增长有多方面的因素,从宏观上讲,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家庭负债率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消费者信心。同时,厨电行业的发展也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过去的销售是新房装修为主,但一线城市已经从新房市场慢慢转向存量房市场,同时精装修房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对零售产生一定的影响。
”《独立报》则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在短短25年内,就从没有太阳能电池板应用发展为广泛使用的国家,中国这份成绩单可谓十分亮眼”。外媒的一致肯定也吸引了许多海外网友的注意。在看到中国为平衡能源、发展与环保这个难题所做出的努力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赞赏:“(中国)做得好!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件好事!”“在可再生资源领域,中国一直在发展、进步,他们已经成为了一道光。”“是时候在所有建筑上搭建太阳能电板了。”还有美国网友吐槽自己国家浪费时间:“当我们还在争论全球变暖是否存在时,中国已经在可再生能源上超越了我们,太丢脸了。”责编:张振。部分长租公寓装修污染调查:装修2万元?装完3天上架近日,部分品牌长租公寓被曝出甲醛等空气污染物超标,有用户直指装修污染是对住户健康造成威胁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