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抓紧培育优良品种、“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到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量智慧农机开进田间地头,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许多先进技术在广阔田野大展身手。
第二,美化美国的内政外交,借以反衬和影射中国。
“场景应用是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苹果还是谷歌,都在往这方面发展,其他的企业也在做。
在美国开车,一个最大的感慨,倒不是美国高速公路的路况比中国公路要差,而是美国汽油价格低于中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少将军衔。
8月初,今年首只触发清盘的货币基金——交银施罗德天运宝货币市场基金诞生。
程祖彬所在公司农民工多,这位工会主席一次次跑教育局、找学校、找幼儿园,目前累计为近40名职工的子女解决了在当地上学的问题。他诚恳地说:“多一个在父母身边上学的孩子,就少一个留守儿童。”报告会现场,掌声一次次响起,由衷为4位优秀基层工会干部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点赞。履职尽责,一切服务职工“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哪里有职工的需要哪里就有工会的服务”已成为4位优秀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准则。郭志武介绍的一组数据,赢得台下一片称赞之声:为了帮助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工会干部们通过精准帮扶、多种救助,让企业的困难职工由万余人,减少到现在的180人,并且帮助1100多户零就业家庭重新就业,实现了98%以上的困难职工全部脱贫。“要做到竭诚服务职工,就要围着职工转。”李贤富最关注的是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德清县产业布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此,县总工会构建了“五位一体”产业工人成长体系,每年实施万名职工培训计划,2000名职工实现技能晋升。同时,在德清工会微信公众号上开设职工技能提升“微课堂”,受到企业和职工的好评。职工的点滴需要,就是吴振祥和程祖彬的努力方向。为了多元化服务职工,吴振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2007年,顾村建起两级工会帮困基金,形成工会自助、职工互助与政府帮助、公益力量救助有机结合的帮扶体系;逐步探索按照职工的兴趣爱好分门别类组建各类职工文体俱乐部;分别建立职工文化、职工职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从2008年起,顾村镇总工会还向工会会员发放了连心卡,让职工随时随地能够找到工会干部。程祖彬从学徒工做起,到品管主管、培训主管,如今又当上了工会主席。他与工会干部每月为职工举办生日晚会,每年临近过年,还为返乡农民工团购火车票。对于不能回家的职工,他一定会陪大家一起吃团圆饭。仔细梳理4位优秀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履历,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路径: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在落实一件件服务职工实事中,守初心、担使命。金杯银杯,不如职工的口碑“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我舍去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得到的是职工的信任,值得!”母亲因心脏病骤然离世时,郭志武正在基层单位现场办公。他说,“如果母亲知道我的工作干得精彩、办得漂亮,她依然会为我点赞!”郭志武的讲述打动人心。对广大工会干部来说,金杯银杯,不如职工的口碑。“基层工会主席,就是要有‘妈妈心、婆婆嘴、跑不断的两条腿’。”程祖彬始终记着一位受伤职工哭着给他打来的电话,只因为他写了一张纸条:“保重身体养好伤,注意休息,有困难打我电话”。遇到难题时,李贤富心里也迷茫过。但他认为,智慧都是从职工群众中来的。于是,走访调研、听取民意,成了李贤富和同事们的“必修课”,也成为做好工会工作的“制胜法宝”。干了18年工会工作的吴振祥,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回首来时路,这位“老工会”心中充满热爱:“岗位就要在其位、谋其职。担当作为,岗位就是完善自我和实现价值的平台,更是兑现入党宣誓、牢记使命的舞台。”一日工会人,终身工会情。4位优秀基层工会干部的经历,透着对工会工作的执着和对广大职工的真情。这份情怀,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党员干部。新时代,如何守初心、担使命,真正当好职工的娘家人、贴心人?报告会即将结束时,4位基层工会干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在场所有工会党员干部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用更加出色的业绩去解答。信息快递:为面向未来的艰辛探索提供历史智慧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中共绥化市委党校等承办的“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召开。
对于长沙楼市而言,今年公寓销售吃紧已是不争事实,降价成为换量的手段之一。8月上旬,记者走访了长沙市几个楼盘,发现昔日的“投资热点”已经“风光不再”。
2009年,TVB共播出6部古装剧,而2010年就减半至3部,近年的情况更是惨淡。
他们发现,当人均GDP达到万美元时,人均碳排放往往会达到吨的峰值。上述50个城市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5%,研究人员据此推算出全国的情况,并预测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中国提前实现其碳排放目标的可能性将对联合国气候谈判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各国将于明年提交修订和改进后的碳排放目标。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进行了纪实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和平为目的,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816”工程建设时期工作照资料图片 “816”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上马的核工业项目,6万多人参与建设,即将完工之际却宣布停建。如今,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开放成景区,带领人们重温那段特殊的历史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庄严宣誓后,数万名士兵、工人、专家走进了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这个叫做白涛的小镇,一度从中国地图上消失。 隐姓埋名,奉献青春,几万人在乌江之畔的金子山腹中“挖”出了一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拟建成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几十个寒暑倏忽而过,国际国内形势巨变。即将建成的核工程宣布停建,军工企业为生存卖起了化肥,以前的绝密洞体开放为旅游景点…… “816”,这个曾经神秘的工程代号,牵系着一段不应忘却的共和国记忆。 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 从重庆涪陵下高速,秀美的乌江山水一路蜿蜒。驱车两个小时后,路旁一栋老式红砖小楼跃入眼帘,这就是“816”景区接待中心。从地下通道走到马路对面,只见青山脚下有个水泥洞口,上面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816地下核工程”。 “像这样可以进卡车的大型洞口,在山体不同方向有10多个。”讲解员王芋七介绍说,中央批准“816”项目后,总共有6万多人参与建设,8年打洞,9年安装,总投资超过7亿元。 乘车入洞,长长的通道尽头,是第一个开放洞体。昏暗的灯光下,可见一处极其开阔的空间,100多米长,25米宽,高度超过30米,却不见一根立柱。墙上的灯管发着光,模拟机器运行的声音阵阵回响,似乎把人带进了那个未能现世的核工厂。 “这不是天然溶洞,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当时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机械极少、炸药极少,挖洞主要靠人力。”王芋七介绍说,整个工程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挖掘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主洞室高达米,共12层。 建筑布局宛如迷宫,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 “不就是个山洞吗?”有些游客看不出门道,会这样问。 “在岩石山体内建设如此大的工程量,堪称世界之最。停建以后,主要设备都被拆卸运走了,但从留下的很多痕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那个核工厂的森严景象。”王芋七说,与一般宏大空旷的洞体不同,这里大部分进出的门都极其狭小,门洞却有2米多厚。“如果建成投产,洞内会产生很强的辐射,为防辐射,才会有这么厚的墙和铅制的厚重门板。” 在原来的反应炉锅底洞体内,坑坑洼洼的墙面上还能看见拇指粗的铁条。“据说当初拆卸工人进来这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整个墙面都是由厚重的不锈钢板铺成。”王芋七说,数吨重的钢板是如何被运到山体内部的,至今没人猜得到。 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控制室内密密麻麻的核反应堆监控仪表。“这里有2001个表,监控着2001个核反应工艺管,保障生产流程不出问题。”王芋七说,别看这些表和家用电表长得挺像,但当时都算高科技产品,在1978年,一个表造价就高达1300多元。 那真是火红的年代 距离洞体不远,有一处叫麦子坪的地方,是原“816”厂的生活区。很多当年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居住于此。如今,他们还时不时会到洞口附近走一走、看一看。 1966年,正是三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的第二年,中央批准建设“816”工程。“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了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数万建设者拖家带口,一头扎进了涪陵的小山沟里。 “我跟着父母来的时候,这里处处都是荒山老林。”“816”景区员工金莉说,最困难时,一顶帐篷挤进100多人。下雨的时候,被子上盖塑料布,床头还要支把伞。最好的房子叫“干打垒”,也不过是用泥土或石块盖起的简易房。 生活条件的苦,并不影响工程建设的火热,乌江两岸的工程会战一个接一个。 “那真是火红的年代。”参与建设的老兵杨文礼回忆,“入夜之后依然在施工,站在高处向工地眺望,夜景极美:金子山下灯火通明,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小火车专列南来北往,车辆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工兵们的号子声还有广播声,汇成一曲美妙乐章。” 那时候,工程兵54师数万官兵面对的“敌人”是坚硬的岩石山体。“战士们戏称自己是‘五块石头夹着一团肉’,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坑道内空间狭窄、光线昏暗、烟尘滚滚,还要进行爆破。”杨文礼说,战士们手头并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人歇马(机器)不歇,24小时作业。”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挖出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空间。有人测算,如果将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能延续1500公里。 建设时期,保密要求特别严格。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生产区挂满了“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牌子。对外通信没有地址,写的是“重庆市4513信箱”。 翟文的父母当时在“816”配套的机修厂工作,但从未跟子女谈论过自己的工作内容。翟文也是在工作多年之后,因为维修需要进了一次洞。他还记得,进洞得办专门的“进洞特许证”。 “四处有人站岗,不敢乱走乱看,但满眼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设备,可先进了。”翟文回忆,那是他第一次走进“816”,也是第一次了解自己一家老小从河北迁徙而来的原因。
”陈孝平说,与病人以心换心,互相信任,于治病有利,也是一味良药。
“走出去”的计划也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