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金融 > 财经要闻 >

股票型基金升破万亿大关 权益类基金仍缩水

发布时间:2019-06-26 19:52来源: 网络整理

  6月17日晚,中基协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股票型基金总规模为1.03万亿元,单月增长342.2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次股基规模过万亿还是在3年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元左右,但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却不增反减。

  “房地产不败,导致了固定收益资产的长期坚挺。而股市长期缺乏赚钱效应,加剧了权益类资产的败退。”好买财富研究总监曾令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被动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股票基金单月增长342.28亿元,4月增幅达3.43%,相比前两个月,增幅有所放缓,今年3月及2月,股票基金规模环比分别增长5.11%、11.52%。

  实际上,在2月末,公募基金的规模曾经创下14.28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不过,自3月以来货币基金的持续缩水,让行业的公募基金资产总规模下滑到13.91万亿元。

  股票型基金是与股市行情相关度最大的品种。股票基金总规模上一次站上万亿大关,可追溯至2015年7月份牛市期间。而连续5个月的净增长,让股票型基金重回万亿大关。

  不过,与12年前主动股票型基金占据较高比例不同,权益类ETF在这波股票型基金重返万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权益类ETF的规模在今年前4个月增长1250.65亿元,由去年年底的2731.94亿元增长至今年4月末的3982.60亿元,占股票基金总规模增长比重60.49%。

  股票ETF规模攀升得益于份额及净值双增长。机构投资者继续涌入ETF市场,股票ETF4月末场内流通份额相比去年末增加了增幅31%,同时,净值上涨也同步推动股票ETF规模上升。其中,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权益类ETF规模合计78.10亿元。此外,减持新规的实施,导致上市公司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在减持方面有所限制,上市公司股东用所持股份换购ETF份额的情况逐渐渐增多,这亦助推了ETF的规模扩张。

  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线资金更关注投资成本。目前公募基金的持有人机构面临较大改变,海外的“入摩”“入富”资金,叠加国内的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的持续发行,长线资金越来越多。

  对于投资者而言,ETF的占比扩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则意味着收入的降低。并且,降低费率的趋势正成为行业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现象,6月16日,嘉实基金宣布旗下嘉实中证500ETF及其联接基金由之前的“管理费0.5%+托管费0.1%”下调至“管理费0.15%+托管费0.05%”,合计0.2%的基本费率已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事实上,今年3月,平安基金就调降了创业板ETF费率,打破通常0.6%的费率结构,将费率下调至0.2%,随后易方达也将旗下多只ETF费率调降至0.2%。

  股票型基金从主角到配角

  股票型基金曾经是基金行业的绝对主力。譬如,2012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为28661.81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为11476.71亿元,占比超过40%。而作为目前行业主力品种的货币基金,当时所占比例还不到20%。

  在2013年之前,货币基金在基金行业还只是一个用来“冲规模”的利器,2013年起,而伴随着货币基金T+0的实现,以及其支付属性的发掘,货币基金的占比一路飙升。到2018年年中,货币基金的占比已经超过60%。

  伴随着货币基金的高歌猛进,曾经的主角股票型基金却逐渐沦为绝对的配角,2015年底股票型基金占比陡降为9.12%,2016年底再降为7.71%,2017年底下滑至6.55%。到2018年2月末,股票型基金规模为0.76万亿元,其时货币基金规模为7.8万亿元,股票型基金的规模进展行业总规模的6.28%,甚至不及货币基金零头。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8年基金公司欠下了太多孽债,多年以后其影响并未完全消退。

  实际上,经历了2008年的喧嚣,幸存下来的基金经理并不多。2008年是公募基金野蛮生长的年代,那些一度风光的权益投资经理如今多已绝迹江湖。2008年末,超百亿元基金经理共有40人,平均管理规模为132亿元,拳头产品平均规模115亿元,其中有10只基金为前一年牛市中的首发产品,平均发行规模高达119亿元。

  经过近十年发展,40人中仅五人仍在担任基金经理职务,其中仅刘彦春一人仍管理百亿基金。在公募业大浪淘沙、“公奔私”大环境下,头部基金经理可谓硕果仅存。

  权益类基金仍缩水

  基金公司曾经是大牛市最直接的受益者。2007年大牛市,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至2.5万亿元,共催生6家权益类产品规模破千亿的基金公司,包括目前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易方达、华夏、广发、南方和博时。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为2.3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7.83%;2007年,这一数据为2.97万亿元,不仅超越目前水平,而且当时权益类基金行业占比更是高达95.58%。

  与此同时,2007年到2018年的11年时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3.28万亿飙涨至13.22万亿,大幅增长了4.03倍。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主动权益类基金仍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一方面这体现了一个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投研能力,是利润率最丰厚的一类资产,其管理费通常为1.5%,是各类型基金中最高的;另一方面,这是投资者也是媒体最关注的一类资产,一旦有所建树,其明星效应对于提高基金公司品牌有巨大的作用。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便经历了超过十年以上的周期,权益类基金的规模仍未回归到其峰值。虽然经历了新基金的发行潮,主动权益类基金头部公司的规模也在缩水。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领域,仅易方达、嘉实、汇添富、华夏、兴全、东方证券资管等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均超600亿元。

  此外,权益基金平均规模普遍不高,兴全、东证资管平均规模居前。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平均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是兴全、东方证券资管,权益基金平均规模分别高达66亿元、39亿元。然而,各家公司权益基金平均规模仅为5亿元。较早成立的15家公司只数较多、且平均规模均高于5亿元。

  较早成立的公司尚且如此,最晚成立的15家公司中,仅两家权益基金平均规模大于5亿元。2006年以来成立的公司中,仅东方证券资管、中欧两家公司权益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2014年后成立的公司旗下权益基金无一规模过150亿元。

  权益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规模亦呈现小型化特征。2018年三季度末,20亿元以内权益基金占比9成以上,而2008年该比例不满四成。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共794人所管权益基金规模不达10亿元,320人管理规模处于10至30亿元,人数占比分别约为61%、24%。而2008年底,低于30亿元的人数占比合计仅为37%。

  (责任编辑:DF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