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思政课堂“动”起来(解码·思政课怎么讲)

发布时间:2019-05-29 18:58来源: 网络整理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全国各地各高校创新思路,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思政课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同学们在形式多元的“第二课堂”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日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校园网发布了组建生态文明调研队的通知,因报名人数太多,学院只能严格筛选。“从以前的‘拉人来’到今天的‘选人进’,从侧面证明了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和价值,也体现了社会实践课程的吸引力。”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为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跨越,全国各地各高校创新思路,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校园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学体系正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课堂之外”的思政课同样精彩。

走向基层、深入一线

双脚丈量祖国大地

大学思政课如何“入脑入心”?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学生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知行合一,生态文明思想如何指导实践?面对这些问题,以林科为优势的高校——东北林业大学每年都会组织20余次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节约调查、科技兴林服务、生态边城绿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每到一处,学生们积极向当地群众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堂开进红色遗址。在学院2018年开展的“追寻青春足迹 红色筑梦之旅”和“踏上黑土地 重温红色情”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4支实践团队奔赴延安、沈阳与井冈山。身临其境的红色教育,让同学们更坚定了理想信念。

特区何以能立?特区经济何以勇立潮头?特区精神如何与时俱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学生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赴深圳一周寻找答案。同学们深入走访5个城区,形成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这些正是高校思政课在课堂之外积极开辟、用好“第二课堂”的实践缩影。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才能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认知国情、砥砺情怀的重要载体,同学们穿梭于工厂矿山、行走在田间地头,实实在在感受着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着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说。

制定标准、知行合一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棒极了,连续答对8题!今天首次出现把题包答穿的选手!”“太可惜了,离夺冠只有一步之遥!”场上角逐激烈,场下观众或激动鼓掌或惋惜叹息……

不久前,东南卫视演播厅内气氛热烈,第三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在这里举行。竞赛从2018年5月启动,历时半年多,全省88所高校20多万名学生参与,参赛学校和队伍实现省内各层次高校和各类别学生全覆盖。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类似活动也在热烈进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随着开场舞蹈《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精彩演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党史知识竞赛在学校教职工活动中心开赛。这是北科大探索思政课校园实践模式的新尝试。此外,北科大还通过课堂情景剧、微电影、辩论赛、社会调研成果展示等积极拓展思政课的多元形式。

“团队成员要自主查阅大量资料,角色分工、情节、着装、道具等,大家反复讨论、琢磨,不知不觉中,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就深化了……”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1701班的学生李慧进说。

为提升育人效果,许多高校正努力探索思政课校园实践活动规范化与生活化的“双轮驱动”。

“规范化”是指通过制度化、标准化措施让活动有章可循。设置明确主题和具体操作方案,对人员确定、成员分工、项目名称、成果形式、考核方式做出详细说明。同时,改革思政课成绩评定方法,把学生校园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平时成绩计算范围,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生活化”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识,促进知行合一。主讲教师邀请资深教授、青年教师、高年级学生,针对学习、考研、就业等话题与学生面对面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