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跨境支付洗钱风险及应对建议

发布时间:2020-08-11 05:51来源: 网络整理

为推动行业反洗钱工作经验交流,协会面向会员单位征集反洗钱实践案例,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会员积极投稿,较好反映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为此协会汇编相关案例,形成系列专题陆续推出。

与当前国内支付市场相比,跨境支付业务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众多支付机构均在积极布局跨境业务。一方面积极与国际支付机构结盟,一方面与积极完成大额融资,不断开拓跨境业务新局面。

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国内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渠道完成国外电商平台交易的比例为68.3%。整个跨境业务流程中,交易背景较为复杂,交易性质隐蔽性较强,识别客户身份、资金用途难度较高,洗钱行为难以被监测。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反洗钱工作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

一、跨境支付面临的困难点

01客户身份信息难识别

在跨境业务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身份证明文件往往具有不一致性,且跨境业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第三方支付机构缺乏有效识别并验证客户身份的手段。其次,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取境外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在反洗钱识别过程中难以判断客户经营情况、财务信息与其资金流动及交易情况是否相符。同时,受限于技术手段及成本因素,在开展尽职调查过程中,难以验证部分客户提交的审核资料的真实性。

02跨境交易真实性难审核

在跨境业务中,在满足订单信息、支付信息、物流信息一致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付款放货。即跨境电商提供的交易订单信息,支付方的支付信息,物流方的物流信息一致且能够证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海关部门才会放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而完成跨境付款流程。但部分违法客户可能会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或虚假贸易合同的方式非法转移资金,为反洗钱上游犯罪所得销赃。

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难以追踪上述跨境付款资金后续流动情况,且无法判断贸易定价是否合理,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一漏洞进行洗钱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发现过此类案例。

03跨境可疑交易难监测

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存在走私逃避关税、虚假进口货物黑钱换汇出逃洗钱的风险;跨境电商出口商品,存在虚假出口货物骗取退税、虚假出口境外黑钱进入国内洗白等风险。在跨境业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通常是按日将所有客户当日所有交易汇总而非每笔交易明细发给合作银行,银行按照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指令,将资金划入目标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仅能获取如订单号、银行账号等有限的交易信息,无法获取全面完善的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这增加了分析、甄别可疑交易的难度。

04反洗钱制度受到国内外监管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制约

跨境支付反洗钱受到各国反洗钱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各国关于信息保护要求方面的制约,同时,跨境业务如通过美元进行结算或汇款,还受到了美国制裁法案的制约,跨境支付除了符合境内监管的要求,还需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的监管要求。

二、跨境支付洗钱风险防范应对建议

01平衡业务创新和洗钱风险防范的关系

反洗钱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相关业务的设计和评估过程中,对于业务、产品的创新应树立风险为本的理念,对于创新点,应满足反洗钱的底线类风险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和上线,并加强过程督导和后续评价,在渠道创新方面,应依据反洗钱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反洗钱风险评估细则,进行风险评估和合规经营。

02把好客户准入第一道风险防线

地下钱庄等犯罪活动是跨境业务中涉及的高发犯罪类型,商户往往将自身平台或网站伪装成一般经营的电商网站、理财平台和交易所。在对客户身份信息了解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较难对一家商户的行业类别进行准确定位。

国际业务的商户因其业务特性,不乏非面对面签约的用户,但无论其进件渠道如何,均需经过完整且严格的KYC准入进件审核,商户的真实和有效性有所保证,在签订一系列协议,提交有效证件复印件,并描述完整清晰的业务流程后,才能完成准入审核,开展业务。

03完善与业务风险相匹配的交易监控模型

跨境业务为洗钱高风险业务,应配置与其风险特征相匹配的较为严苛的监控规则。应将客户的交易行为是否突破预设的资金量和频率的限额转变为该客户的交易是否正常为原则,将那些违背常理和明显偏离正常业务形态的交易从海量的数据记录中剥离出来。同时根据实时的风险信息,定期优化现有的模型规则,更精确地抓取客户的可疑交易,指向特定的犯罪类型,从而提高人工分析的效率。比如,对通过模型抓取的可疑交易案例,深入分析其业务和交易模式,将确认可疑的商户样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建模,通过可疑特征,案例数据迭代,进一步提升监控规则的有效性。

04对新产品、新业务逐步优化与其相适应的监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