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互联网 >

成都如何成为“互联网第四城”?

发布时间:2019-07-18 16:30来源: 网络整理

成都如何成为“互联网第四城”?

“互联网第四城”,这是成都的第二张名片。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初,成都已经拥有了超过3100家互联网公司,其中超过930家企业可以在2017年实现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营收,57.5%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完成了营收业绩的同比增长,成功孵化了极米、百词斩、Camera360、咕咚、天美工作室等颇具行业影响力的明星企业。

用四川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7成都市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里的原文来形容:“成都的互联网行业不仅健康活跃,甚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并且,活跃的互联网行业正在引发其他行业的正向反馈,比如金融行业。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底,注册在四川省辖区内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67家,管理基金667只,管理基金规模1747亿人民币,其中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成都市区域内的互联网产业建设中。

简单来说,成都的互联网行业不仅完成了对外输出影响力,也正在帮助整个城市乃至四川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然而理论上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性来说,无论是成都也好还是四川也好,都很难说是那块优质的天选之地。

除了深居内陆这个无法规避的设定,实际上四川仍然是一个基础环境建设相对欠缺的省份。比如四川省政府在《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中提到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对于许多初创型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大概率意味着远离最理想的核心市场。

总之理论与现实的微妙反差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四川需要互联网行业,但前提条件是付出更大的努力。而这个信息到了2019年或许将变得更加急迫地需要答案:当5G元年伊始,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重新洗牌,四川互联网行业又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呢?

在一篇关于成都的文章下,有网友评论说成都是一个用吃喝玩乐掩盖野心的城市,“反正我待了9年,从来不知道慢生活为何物。”

他收获了2900多个赞。

这显然说明了一个问题:成都留给人们的“慢生活”印象并不是真的慢,没有哪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可以“发展快”和“生活慢”兼得,否则也难以4年3夺“新一线榜首”。直观地反映在各项重要的经济数据上,比如上文提到的互联网行业,其实还另一个夸张的数字:

甚至当我们重新翻看四川的互联网发展史,会发现故事的开头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写好。

2007年,腾讯在刚刚开始运营的成都天府软件园中,买下两栋楼,建立成都分公司。十年之后,在全国爆红、成为腾讯营收支柱的《王者荣耀》,即诞生于此。

2009年,阿里进入成都,并宣布在此建立研发中心,投资1亿美元,成为四川互联网行业当时最大的投资项目。

进入互联网经济时期,传统企业纷纷转型,互联网科技等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成都拔起,四川省政府也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全球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四川确定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2万亿。

成都财政局公布的《成都年鉴》(2018年卷)显示,在成都市当年总体的财政支出中,占大头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财政投入(171.82亿元)、社保就业财政投入(70.52亿元)、工业财政投入(66.82亿元)等。但最为亮眼的支出增长为科技与产业发展财政投入,达到了27.91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去年同期的投入为16.4亿元。

随着大批互联网企业或是选择将公司总部搬到成都,或是在成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或是选择在成都生根发芽,四川对云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四川省“两化深度融合,万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主要纲领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四川,积极推动“企业上云”。

为何要上云?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曾经本地化部署的软件开始转移到云端。随之而来的是整个IT系统使用方式的变革。伴随技术进步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快,在云端获得一体化企业服务不仅变得可行,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用户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需要开放式发展模式打破龙头企业构筑的技术和利益壁垒。

毫无疑问,企业云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互联网基因发生裂变的必然结果,从目前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到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迈入全面数字化的进程来看,不同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关联。云服务的加持,意味企业摆脱行业、地域因素的分割,使之缜密的交错起来。这是跨界领域必然产生的丰富创新空间。对于企业的市场格局而言,上云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