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来袭加剧制造业中小企业寒冬
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肆虐我国两月有余,在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我国经济也为此蒙上了一层阴影,首当其冲者就是2019年已然面临发展困境的广大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3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其中主力,更是撑起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半边天”。然而,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2019年四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仅为92.7,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8年低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工业分行业指数为92.5,低于总体指数,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处于承压状态。
如此背景下遭遇疫情,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谓雪上加霜。为控制疫情,全国多地采取“封城”、封路、延迟开工等对策,这对于制造业中小企业影响巨大。一是疫情导致客户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下降;二是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难以开展正常生产;三是销售渠道受阻,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无法变现。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人员工资、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刚性费用以及无法正常交付产品可能带来的违约金等多种经济支出,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调查,受本次疫情影响,85.01%的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近30%的企业估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长期来看,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有效改善,致使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将带来大量人群失业,导致市场消费能力萎缩,中小企业销售收入继续下降,更多企业倒闭,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最主要的一批生产力,中小企业的“疫病”已经通过全球产业链逐渐蔓延到国外,世界各地均有企业因中国企业断供而停产,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品。一旦“替代品”成为“常用品”,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将会松动,制造业将出现外流风险。如无法有效遏制这一情况,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如何让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尽快摆脱疫情困境、步入发展正轨,是我们当前急需考虑的严肃问题。
二、疫情危机背后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疫病”本源
本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欠佳的融资能力和匮乏的人才资源,这四大因素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竞争力,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1.落后的生产模式难以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主要集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批量生产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一条“投资—扩大生产—再投资—再扩大生产”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实现了规模增长与资本积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场地成本等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中小企业已经难以依赖这种发展模式继续生存。
一方面,传统市场逼近饱和,企业利润持续下降。大量中小企业所处于的生产制造环节是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相比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20%-50%的利润率,高端制造环节利润率仅为10%-20%,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利润率更是仅有2%-3%。同时,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缺乏技术壁垒,后来者能够轻易进入,市场快速形成红海,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获得市场,企业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压缩利润空间,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微利乃至亏损边缘状态。而本次疫情也反映出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企业亟待向技术密集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