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品美食纪录片的另一番味道

发布时间:2020-06-11 09:54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从“舌尖”到“心尖”

  ——品美食纪录片的另一番味道

  

品美食纪录片的另一番味道

  纪录片《早餐中国》海报

  □ 齐美煜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食物,人们心怀敬意。美食在舌尖,绽放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难以忘怀的情愫,或回忆,或乡愁,或梦想,或解忧。

  《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宵夜江湖》《早餐中国》《风味人间》……近年来,以美食为主角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透过弥散烟火气的画面,人们探寻着一餐一食背后的朴素人生哲学。

  探寻食物背后的人生

  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美食固然诱人,但对挑剔的观众来说,加入人情元素的美食纪录片更有嚼头,更打动人。

  纪录片里的故事并非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观照。纪录片《宵夜江湖》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杭州、南宁、厦门、广州八个城市的宵夜美食为引子,勾勒中国城市中的夜生活图景,于平平淡淡中描绘美食背后默默奋斗的普通人。在第一集《生猛的沈阳》中,西塔老太太串店的活招牌李莲花老人令人印象深刻。她年近50岁才做烧烤,别人夜宵摊七八点收工,她的总要撑到十二点。二十多年来,她不急不躁,用心钻研辣椒粉配方,在沈阳烧烤江湖中硬是闯出一番天地。面对生活的磨难,老太太犹如手中烤制的板筋一般,韧劲十足,笑言“困难是将来的福”。

  小故事中透着大格局。近日热播的《风味人间2》不失为一个好的样本。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美食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透过美食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误解,让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在《甜蜜缥缈录》中,无论是悬崖猎蜜的尼泊尔“蜂蜜猎人”泰克,还是马来西亚深海里捕捉海胆的巴瑶族,还是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的手艺人,人物本身自带的故事属性,为美食纪录片增添张力和冲突。每集片尾将前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再次串联,传递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无关乎地域、族群。

  感受“小而美”的精致

  伴随市场的发展,美食纪录片不再是单一地全景式呈现美食,其选题内容也逐渐垂直细分化,最大限度地虏获各个年龄层的观众。

  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美”。垂直细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特色更加凸显,比如《寻味顺德》《上海的味道》《风味原产地·云南》等。二是食物分类更加细致,比如“天然去雕饰”的《水果传》,聚焦烤串和宵夜文化的《人生一串》,只卖早餐的《早餐中国》。

  垂直细分化的美食纪录片在“精”字上狠下功夫,力求把一种食物说透,把一种味道道明。在此过程中,观众也觅得不少惊喜。比如,豆瓣评分高达8.7分的《水果传》。不少网友认为,该美食纪录片主题明确,好看、好吃、好玩,新鲜、奇异、色彩斑斓的水果犹如万花筒般变形切换,仿佛看到了水果的前世今生。

  美食纪录片垂直细分后,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类似题材中,突出重围,成为爆款?这终将比拼的是美食的纯粹性及其背后故事的贴近性。比如,播出两季的《人生一串》,围绕烧烤美食主题,不断创新,让美食有了丰富的层次。尘烟滚滚,摊主们烤的不仅是串,还有百态人生;食客们在寻味的同时,何曾不是寻找另一个自己。就像纪录片中说的: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触网”也精彩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9年国内新媒体对纪录片总投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18.2%。最受欢迎的新媒体纪录片仍然是美食类节目。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催生下,“网生”纪录片应运而生,契合当下人们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的阅读习惯,“短平快”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其次,综艺化表达及互联网文化的参与方式也是可圈可点。每集只有5分钟的《早餐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素朴的对答、搞笑的字幕、俏皮的音乐、食客眼里的光,短小精悍的纪录片让观众直呼过瘾,看得不累,很下饭。此外,细观两季《早餐中国》,不难发现,第二季将大量镜头对准了北方,有新疆的烤包子、内蒙古赤峰的对夹等。这种改变源于拍摄团队对网友意见的整理,视频网站弹幕里的观点就是很好的参考。高频互动下,观众黏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品牌效应逐渐形成。比如“风味”IP,除《风味人间》以外,还有美食谈话节目《风味实验室》、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风味人间》注重探究人与食物的隐秘关系;《风味原产地》则是走进食材原产地,探寻美食源头;《风味实验室》以当下热议的美食话题为入口,邀请嘉宾分享美食与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作品吸引不同圈层的受众,实现全方位传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