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做实美食名菜 打造“舌尖咸宁”

发布时间:2020-08-02 13:54来源: 网络整理

市委“六大”活动开展以来,我围绕做实“一盘菜”制定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实地走访了6个县市区35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旅行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部分厨师、游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我认为,做实咸宁名菜,就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咸宁地域特色的菜品,以菜为媒、以菜引客、以菜兴业、以菜促销、以菜富民、以菜兴村,让咸宁特色农产品从原材料供给升华到咸宁名菜,打造“舌尖咸宁”“吃在咸宁”,吸引游客来咸,助推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泉涌”, 从而带动生产、加工和旅游等诸多产业“井喷”。

一、菜中观咸宁

纵观美食文化,菜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菜里面有产业,菜里面有发展,菜里面有城市形象。按照具有咸宁地方美食文化和地域特征,符合餐饮消费和饮食习惯;主要原料为本地生产,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当地有代表性、有影响力这三个标准,我认为我市具有以下十道名菜可供推广,分别是:神仙“两头乌”、白水畈萝卜烧五花肉、素炒紫甘蓝(珍湖藕带)、野藕龙骨汤、通山包坨、贺胜土鸡汤、雷竹笋炒腊肉、黄精排骨汤、簰洲鱼圆、咸宁胖头鱼。这十道菜既可作为新鲜食材推向市场,也可作为特色美食端上餐桌。大力推介这些名菜,可有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

分析上述十道菜,所需食材分别是:生猪(两头乌)、白水畈萝卜、甘蓝、藕带、红薯、土鸡、雷竹笋、黄精、胖头鱼。从保障食材供给来看,甘蓝、土鸡、红薯、黄精、雷竹笋、胖头鱼能满足市场供给,两头乌、藕带、白水畈萝卜供给还存在缺口。目前,全市甘蓝播种面积超过20万亩,红薯种植面积12万亩,黄精种植面积1万亩,雷竹笋种植面积5万亩。今年上半年土鸡出栏750万羽。胖头鱼养殖面积20万亩。从市场知名度来看,上述十道菜虽然在我市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武汉武昌鱼、黄冈东坡肉、潜江油焖大虾”等这些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有规模但基础支撑不足。一是蔬菜产业结构不优。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52.43万亩,其中“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甘蓝)”面积45.21万亩,占比29.79%。错季节生产的蔬菜量少,占比不足总量的10%。二是比较效益低。嘉鱼县甘蓝年产量超过80万吨但效益不高,受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有“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之说。有的年份部分甘蓝直接烂在地里,原因是收购价偏低,甚至还抵不到采收人工费。三是部分食材种植规模还不够大。全市莲藕基地面积虽已达13万亩,但市场供给依然不足。调研组在嘉鱼陆溪镇珍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年生产加工销售藕带、莲藕7000吨,咸宁本地仅能供应45%,其余的需要从周边洪湖市、汉川市调运,部分辅料甚至从云南调运。通城、崇阳、通山野生黄精较多,加上近年来大面积人工野化种植,黄精面积超过1万亩,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2.有优品但产量不足。我市得到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产品有8个,其中能作为打造咸宁十大名菜食材的有通城“两头乌”和白水畈萝卜。从通城县新三汇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了解到,通城“两头乌”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因胆固醇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肌苷酸含量高,风味独特而出名。“两头乌”首尾为黑色,肉质鲜嫩,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湖北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生猪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安徽省农业大学生猪遗传育种与养殖教授张伟力曾这样评价神仙“两头乌”:“威名并驾扬子鳄,高雅堪比白鳍豚。传世华中两头乌,天下极品在通城。”

调研发现,通城“两头乌”年出栏不到2000头,同时为保证两头乌的肉质、口感,每头猪出栏重量控制在130—160斤左右。有限的出栏量加上出栏生猪个头偏小,导致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目前,通城“两头乌”采取的是私人高端定制的销售模式,在农贸市场上难觅踪影。

再如咸安白水畈萝卜。白水畈萝卜皮薄个大,汁多味甜,肉质脆嫩,清朝时期白水畈萝卜被列为朝庭贡品。“白水畈萝卜烧五花肉”成为当地一道老少咸宜的美食。目前,白水畈萝卜种植面积在1500亩左右,区域种植规模较小,产量有限。

3.有佳肴但名气不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了贺胜鸡汤小镇,吸引了大量武汉游客慕名而来。“珍湖莲藕”被评为“最浓湖北味道”、荆楚最原始生态和最优质的地方食材。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推介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藕带非常合适当凉菜,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广权评价“没有藕带的夏天,是一个不完整的夏天”。虽然在今年“湖北重启,抖来助力”活动中,抖音直播两小时销售泡椒藕带76万元,野藕龙骨汤、“泡椒藕带”产品畅销广东、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一二线城市,但无论是贺胜鸡汤还是珍湖莲藕、泡椒藕带,其知名度仅限于咸宁周边,还谈不上辐射全省,远销全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