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美食 >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发布时间:2019-06-11 21:52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捕捉旗魚的過程很帥氣,讓人看得興奮。

  ▲小麥在西方通常做成各式面包,而在東方則用於制作饅頭面條。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甘肅美食洋芋攪團。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龍須筍燉烏雞看得人食指大動。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西班牙火腿配紅酒,人間美味。

《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導演揭秘節目幕

  呼倫貝尓奶桶肉香氣四溢。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再到《風味人間》,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部美食紀錄片在大家的朋友圈中“霸屏”,把深夜觀看的人饞得嗷嗷叫。總共8集、剛在騰訊視頻更新了第二集的《風味人間》,總導演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在他與老班底的共同努力下,這部《風味人間》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廣闊的視野,記錄著食物和食物背后的故事文化,美食足跡遍布六大洲,被大家稱為“舌尖”系列的2.0——“舌尖上的世界”。也因為《風味人間》,陳曉卿如今在網絡上多了一個稱號“人間餓爸”,指的是《風味人間》看起來太好吃了,餓得人想叫陳曉卿爸爸……

  升級配備1

  利用顯微攝影等手法,揭秘食物細微變化

  8集的《風味人間》,前7集主題分別是“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肴變萬化”“江湖夜雨”“香料歧路”“萬家燈火”,而第8集則相當於花絮,“風味之旅”,主要記錄這部美食紀錄片的誕生過程。

  同樣由《舌尖》班底制作,比起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風味人間》這次的主題名稱似乎更抽象。像“山海之間”其實旨在傳遞“一方水土一方人”,從自然地理出發,講述在復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當鏡頭聚焦到食物上,就一點也不“抽象”了,陝西的石子饃、甘肅的洋芋攪團、河南的碾轉、四川的冷筍……都是觀眾熟悉又陌生的食物。

  陳曉卿曾說過,食物都是有根的。所以在第一集裡,觀眾也跟隨著鏡頭從內陸走到海岸,看不同的環境給予人們怎樣的物產資源,而當地人利用這些資源創造出什麼樣的風味,開展了一段“食物尋根之旅”。

  2012年面世的《舌尖上的中國》,曾號稱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而這次《風味人間》,拍攝技術也進一步升級,運用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去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

  利用這些拍攝手法,可以看到在腌制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裡﹔也可以看到鹵水與豆漿相遇后,如何凝結成豆腐。

  從食材間的碰撞反應,到食物在環境下的細微變化,通過微觀攝影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升級配備2

  同一種美食不同的命運,展示中西美食的碰撞

  為什麼說這次《風味人間》記錄美食的視角更廣闊,是因為這次出現的不單隻有中國美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甚至國外美食約佔節目三分之一的篇幅。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20多種特色美食。中西美食在節目裡巧妙碰撞,正是節目想“站在全球視角觀察中華美食的流變”的制作初心,在記錄下全球飲食奇特而豐富的同時,探討中國飲食在歷史和地域上的進程。

  同樣因火腿出名,在皖南徽州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火腿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制作工藝有異曲同工之妙,食用方式卻大大不同﹔都是魚生,順德魚生和日本魚生的區別在哪……諸如此類的知識點,節目裡都有涉及。不同地方美食的對對碰,也折射出各地域不同的飲食文化和人文內涵,正如陳曉卿說的,“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披薩面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面條。東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麥的那次‘分手’有很大關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

  口碑叫板《舌尖》?

  帶動網購,能否持續點贊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