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时政要闻 >

南充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

发布时间:2019-05-23 01:43来源: 网络整理

 ●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批准阆中市等17个国家级贫困县、营山县等13个省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南充4个国家级贫困县(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嘉陵区)、3个省定贫困县(高坪区、营山县、蓬安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截止2018年12月,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

     ●今年,我市还面临73个村退出、1.32万人脱贫的目标

近日,记者踏访南充市部分山村,村村容貌焕然一新,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农村教育卫生事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南充大地,脱贫攻坚工作像日历一样,一页页翻出新内容。

2014年,南充有贫困村1290个、贫困人口57.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近1/10。记者从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胜利。

日前召开的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批准阆中市等17个国家级贫困县、营山县等13个省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南充4个国家级贫困县(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嘉陵区)、3个省定贫困县(高坪区、营山县、蓬安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760万南充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建脱贫奔康产业园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脱贫攻坚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培育。南充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目标,区域化、流域化、全域化“三化布局”全覆盖,“五方联动”建园区,“四大机制”强带动,在全市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

5月13日上午,在营山县涌泉乡十龙村的花椒产业园,脱贫户唐勋来和妻子李碧群正在园区薅草,夫妻二人有说有笑。“今年花椒树长势很好,现在做好田间管理,一定有个好收成。”唐勋来说。李碧群说:“多亏有了这个产业园,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挣的钱也不比外面少。”

今年57岁的唐勋来,是十龙村7组的村民,原本家庭幸福。几年前,在外务工的唐勋来被查出患上重病,为了治病,唐勋来辗转多家医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经过3年多时间的治疗,唐勋来的病情逐渐好转,但是家庭一贫如洗。

生病后的唐勋来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李碧群一边在家照顾唐勋来,一边操持几亩庄稼地,家中缺了主要劳动力,日子过得异常艰辛。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

2017年,十龙村发展起了花椒产业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入园务工。唐勋来和妻子不但流转了自家的2.6亩土地,还在园区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一年,唐勋来在园区务工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一家人顺利实现了脱贫。因为唐勋来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还被选为领班。“在园区,主要是锄草、施肥、浇水,工作强度都不大。”唐勋来说,园区优先安排贫困户入园务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

在十龙村,像唐勋来一样的贫困户纷纷加入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入园务工和年底分红实现了脱贫增收。离开十龙村,在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记者看到,村道水泥路、生产便道将连片的红芯王柚基地连接起来,织成一张产业网。

兴云村第一书记谢双介绍,该村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机制,引进营山蜀龙农业有限公司,成立脱贫奔康红芯王柚种植产业园,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专业扶持金和小额贷款等资金入股,以及在产业园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了良好的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建脱贫奔康产业园,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记者从市扶贫开发局获悉,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问题,我市采取坚持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五方联动”,在所有贫困村市场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群众户户入园、户户增收。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9.1万户贫困户持续增收。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市锁定“一房二路三水”持续发力,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住房安全、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网络通讯“四场硬仗”,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本质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长远上夯实脱贫奔康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