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娱乐 >

展现东方戏剧的诗意追求 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

发布时间:2019-06-09 16:54来源: 网络整理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6月9日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大幕开启。舞台上空,悬着三面铜锣,锣下是六面高高的镜子。左面,象征旧时记忆的无数串黄色宣纸,从天花板垂至地面……昨晚,话剧《良辰美景》时隔十四年重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为观众展现东方戏剧的诗意追求。

话剧《良辰美景》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开幕之作。该剧由编剧赵耀民创作于1997年,剧本原先是为电影而写的,却最终被搬上了话剧舞台,还是由一位俄罗斯导演来诠释。

昆曲与话剧融于一体

《良辰美景》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被中国导演排演过。对于自己的作品交到国外导演手中,赵耀民用“好奇”来表达自己的期待,“不同国度的艺术家自然会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敏感点,而我的作品也将变成全新的。俄罗斯戏剧艺术能代表一个高峰,他们的再创造会对原来的演出有超越和提炼。”

出身于俄罗斯戏剧学院的尼克拉,在当时是典型的新生代导演。执导《良辰美景》之前,他曾以话剧《白夜》夺得“莫斯科开启”艺术节最佳导演奖。《良辰美景》,这个被尼克拉形容为“很温情”的故事,从昆曲大师吴一蕉的家庭关系展开,以小儿子的回忆入手,叙说他如何重返家庭,如何目睹父亲的得意弟子锦绣与二哥相恋,最终却是吴一蕉与锦绣无奈成婚。在锦绣与二哥的结晶诞生之际,锦绣选择了死……

2004年,中俄双方确定合作一部话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向俄方推荐了两部题材新颖的原创剧本,但尼克拉等一行俄罗斯创作人员却唯独选中了《良辰美景》。2005年,当尼克拉拿着翻译为俄文的剧本第三次抵达上海时,不但剧本有了俄文名字——《俄罗斯的中国梦》,其厚度也减去了一半。在剧本的悲凉底色上,尼克拉将剧情发展集中在锦绣身上,并一再精简人物对话。

比起原剧本,修改后的台词量不到原作的十分之一。对此,尼古拉则认为,简化了的对白,将让俄罗斯观众不看字幕就能感受到情节的急转。

在场记密密麻麻的记录汇总可以看出,昆曲在整场戏中几乎占到一半。台词虽少,但与昆曲相关联的肢体动作或唱段却很多。通过戏曲指导石宗豪老师的指导训练,话剧舞台上的演员不光要学习昆曲的唱、念、做、打,还要学会在剧中吹笛子吹箫,无论对导演,还是对演员,这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整个舞台上,导演意图营造写意效果,针对每个演员的出场位置都苛求地画了数张示意图。大段的肢体表演代替了台词,借助现场演奏的音乐,将昆曲与现代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用以展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剧情的起伏。

“能用动作和舞台语言表达的,我们就不会动用口舌。”在剧中,可以看出尼克拉戏剧语言的老到,比如仪式感和镜子的隐喻。这些几乎尽人皆知的西方理论被精巧地运用到东方戏剧中去,却不着痕迹,有机相融。

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良辰美景》是一部具有现代审美形态的写意戏剧。从戏剧结构到舞台呈现,既有别传统的写实话剧,也绝非戏曲类的戏剧。它运用戏曲的美学原理,以现实戏剧的流动美吸取西方戏剧的哲理思维与现代精神,内含深厚的思想意蕴。

恰如黄佐临“写意戏剧”的美学追求具有哲理、诗化、质朴、和谐的特点,《良辰美景》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舍弃各种景物道具,以演员的形体作为创作的核心手段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纯真、自然、本色的艺术特色,严格地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戏剧艺术新的审美形态。

《良辰美景》中的写意情境,正是现代戏剧所描写的情境,它没有强烈、整一的人物行动。整部剧出自吴家老三的视角,以口述的形式将记忆与现实穿插交错,糅合古典情韵与现代质感,从中拷问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生命追求之间的离合关系。全剧犹如一曲优美的唱腔,在柔和凄美的意境中孕育着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剧中充满了人性的纠葛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戏中有戏,戏中有情却无情。

赵耀民对尼克拉二度创作始终保持了一个“不干涉”的立场,他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的完整性。他认为,“导演很有想法,完全理解他的创作意图,样式感很突出……”舞台只要能完整地呈现,那就是对剧本的一个提升。在《良辰美景》中,昆曲的优美与精致,其实纠结着生活的痛楚和无奈,舞台上所演绎的正是一出中国式人生的传统蕴味。而尼克拉这位俄罗斯导演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诗意”。

  演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