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娱乐 >

日本动画大批量引进还真不是因为挣钱了?

发布时间:2019-06-10 15:32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日本动画大批量引进 还真不是因为挣钱了?

日本动画大批量引进还真不是因为挣钱了?

  2019年还未过半,内地银幕上已经有9部日本动画电影上映,这还不包括已经定档6月21日的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7月将上映的剧场版《命运之夜——天之杯II》和剧场版《机动战士高达NT》,以及有可能引进的新海诚最新动画《天气之子》和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自从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引进内地并狂揽了5.3亿票房之后,内地引进的日本动画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市场表现上也整体不错。尤其是5部《哆啦A梦》系列,每部票房都过亿,在票房前十的引进日本动画中,该系列占据4席。

  曾连续5年引进“哆啦A梦”系列的凤仪娱乐副总裁程育海认为,日本动画电影被大量引进内地,是内地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中国观众有权利看到全世界最好的文化娱乐产品,而作为从业者,除了生产符合本土主流价值观的电影之外,还应该去丰富电影形态和文化层面形态的多样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这几年引进日本动画电影的中国片方,聊了下在引进过程中与日方的合作、宣发策略以及受到的启发。

  日本动画片引发热潮因《伴我同行》开始

  新京报记者发现,在2015年之前,国内每年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凤毛麟角。2007-2009年,中国内地引进了《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哆啦A梦:大雄的新魔界大冒险》《哆啦A梦:大雄与绿巨人传》,票房惨败。2010-2011年,连续有两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国内上映,票房表现一般。2012-2014年,三年间没有一部日本动画在国内大银幕上映。

  2015年5月28日,《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内地上映,算是内地引进日本动画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这个动画系列已经有6年没有进入内地市场。当时日本片方来中国寻找合作方,凤仪娱乐在选择之列。因为日本人的规矩是没有确定合作前,不会把片子发过来。程育海说,为了这个合作,他和同事专门飞去日本看了片子,“当时那个放映效果非常好,我们的同事包括日本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在哭。”在看片过程中,程育海非常明确地感受到这部片子的质量是没问题的,便决定引进到中国来。

  其实,在确定引进前,凤仪娱乐并没有对“哆啦A梦”这个IP做市场调研,是在选定之后才做的市场调研,找了一个做大数据的人士咨询,简单分析了一下这个IP在互联网上的数据情况,不过,事后程育海觉得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真正做片子的帮助并不大,最重要的还是片子的质量。“这些年中国电影有这么多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的成功不都是得益于片子本身的质量嘛,并不是有所谓的商业计算,说这个IP有多少受众,这些其实之前都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如果当时来的不是‘哆啦A梦’,而是其他片子,把我感动了,我们也会选择做它。只要是好的内容,中国观众其实都能接受。”

  最终,《哆啦A梦:伴我同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5.3亿票房的成绩,成为当时引进的日本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2016年,内地引进日本动画电影的数量从2部激增到了9部,迎来了一个日本动画片引进高潮。

  优质IP多,所以引进数量多

  2017年,中国内地引进日本动画数量为5部,2018年有6部,而2019年还未过半,这一数字就已经达到了9部。为何近几年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越来越多?程育海给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本来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优质IP生产国之一,不光我们在引进日本的IP,好莱坞改编日本IP也越来越多,这是全世界做创作的人的一个共识。

  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成熟,受众的喜好度也越来越稳定。以前国内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自己和好莱坞的片子都没消化利索呢,其他的片子肯定进来的也会少一些。这两年不管是好莱坞的文艺片,还是一些小语种的优秀电影,进入中国的越来越多了,就说明国内的市场成熟了,而且从业者的眼光也放开了,这是很好的事儿。“没有必要自然地联想到是不是因为之前有一个片子挣了钱了,大家就蜂拥而上,这个解读就有点儿一厢情愿了。”

  宣发策略

  定档“六一”

  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宣发上主打的概念是“不舍天真”,无论是对于“哆啦A梦”这个形象还是这个IP,都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档期自然就想到了“六一”儿童节。“哆啦A梦”在全世界的受众年龄层是一样的,原漫画作者藤子·F·不二雄曾经说过一句话:“致每个孩子与曾经是孩子的你”,这句话被放在今年新上映的《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海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