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垃圾创业成为风口 但智能分类柜实际效果要打问

发布时间:2019-07-26 06:35来源: 网络整理

  懂产业,有技术,垃圾也能变黄金。

  “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不光看高楼大厦,还要看隐性的基础设施,水的处理是怎样的,垃圾回收是怎样的。未来,垃圾分类会成为城市配套的一部分,这个行业会更加体面,垃圾分类公司也有可能上市敲钟!”7月19日,在证券日报传媒举办的垃圾分类沙龙上,爱分类创始人徐源鸿如是说。

  一直以来,在中国从事垃圾分类工作被认为“不入流”。不过随着上海垃圾分类新规的推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技术人才开始涌进垃圾赛道,垃圾创业被推向风口。

  被科技遗忘的价值洼地

  “如果说今天金融智能化水平是70-80分,零售智能化水平可能是60-70分,那么环保智能化水平不超过30分,这是一个被科技‘遗忘’的价值洼地。”7月4日,绿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埃睿迪创始人吴奇锋在朋友圈写道。

  吴奇峰认为,如果把中国的环保科技创业阶段比作手机,现在就是诺基亚等功能机触底,智能机刚出现的时候。

  吴奇锋的感叹不无道理。我国生活垃圾每年产量4亿吨以上,利用率却仅在15%左右。放眼全球,瑞典不仅实现了99%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还能依靠垃圾进口创造收益。这是因为在中国,无论是垃圾分类、焚烧、填埋,或是生物处理技术方面都面临问题。

  尤其是在分类端,我国的垃圾分类几乎是靠拾荒大军支撑起来的,鲜有技术要素参与。垃圾分类改革迫在眉睫,如何让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从散乱状态走向产业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从2000年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19年过去了,分类效果一直不理想。2006年,北京社科院专门就北京的拾荒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北京有30万拾荒者,他们一年能从北京捡走30亿元。只不过废品回收具有逐利性,拾荒者拾走的都是“值钱”的废纸、塑料瓶等,那些低价值的玻璃瓶、纺织品、泡沫、旧衣物、厨余垃圾等统统不收。

  然而,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超过6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至80%。如果未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置,富含水分的厨余垃圾也为后续的焚烧处理带来困难,不仅会降低整体垃圾处理的效率,腐坏的厨余垃圾还会腐蚀金属设备。同时,焚烧厨余垃圾产生的二噁英等气体也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厨余垃圾处理成本高,回报小,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厨余垃圾的分类工作。如果做肥料可以卖到很好的价钱,马上就会变成人人争抢的宝贝,甚至会有厂商直接到厨户、家中、垃圾桶附近收厨余垃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埃睿迪首席环境科学家夏青教授告诉猎云网。

  夏青进一步解释,垃圾创业的关键在技术,其试金石就是“生钱”。“如果能通过技术让垃圾的处理既省钱、又升值,同时能让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就值得去做;如果没有技术,不能把垃圾变黄金,只是进来‘争口食’,那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吴奇峰与夏青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除了回收端,在垃圾处理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可以与物联网和大数据结合。例如运输过程中,可降低人力,采用自动化、无人化运输;用智能摄像头识别危险废弃物,之后机器进行自动分拣;焚烧环节,可通过大数据做自动化监测与改造,节能降耗,降低有害物的产生。

  风口瞄准垃圾分类

  新规最先撬动的是分类端,因为前端分类越细,后端资源化利用才越有价值。

  “垃圾分类创业不是‘互联网+垃圾分类’,而是‘垃圾分类+互联网’,只有先把垃圾分类全链条跑通后,才能用互联网提升效率,而不是依靠互联网,只做形式主义,这样的资本投入是无意义的。”和很多谈模式、赋能、流量思维的互联网人不一样,徐源鸿认为垃圾分类创业一定要先做透产业链。

  徐源鸿自嘲自己是“废二代。20世纪90年代,其父亲在昌平区东小口开了废品回收市场,徐源鸿陪父亲在废品站一待就是20多年。彼时废品回收并不被人们看作一份光彩的职业,徐源鸿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017年,徐源鸿创立了爱分类,专注垃圾的分类、分拣、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值得注意的是,爱分类没有采用重资本投入的智能回收柜,而是为用户免费发放可承重40KG的垃圾袋,用户装满垃圾后,爱分类员工进行上门回收。

  徐源鸿告诉猎云网,不设智能回收柜的原因有二:一是进行垃圾分类投递的人群很多都是老年人,对他们来说,扔垃圾还要扫码、绑定银行卡、开柜子、提现,并非易事;另一方面,智能柜的资本投入巨大,容量有限,还占用土地资源,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环保角度,都不是一个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