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多名院士共论5G未来:智能可定制的网络正在到来

发布时间:2019-11-20 20:59来源: 网络整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宁 张茜 见习记者 焦敏龙)一幅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数字社会蓝图正在被描绘。如今,观众会因为买不到前排座位只能遥望自己喜欢的歌手,但在5G场景下,这种遗憾将被化解:你会在现场戴上设备,可能是头盔或是眼镜,你将能做自己的导播,实时看到偶像的舞步和细微的表情。

  类似场景在今日上午举行的世界5G大会“2019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被中外专家数次描绘。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应用场景正在探索中。据美国总务署(GSA)报告,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34个国家的62家运营商推出5G商用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专家余少华提出,标志性应用和设备是5G成功的关键。2G时代有承载短信和语音服务的“大哥大”“小灵通”,3G有彩铃彩信和可视电话,4g时代有微信、支付宝、定位服务等移动互联网服务,5G标志性新应用和新设备有更多可能:4K/8K高清视频,沉浸式的社交、游戏等体验,拥有云端机器人、精密远程控制、实现机器视觉等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智能工厂,和拥有车联网的智能汽车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陆建华表示,通过链路和节点建设带动网络发展、“规模换能力”的发展模式面临困境,移动蜂窝架构碰到技术墙,基站距离已达到百米左右,很难再缩小,而安全难题、边际效益低等问题都在挑战现有模式。

  2019年11月20日,在北京亦庄世界5G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陆建华就5G话题发表演讲。(图片来源:大会官方提供)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应该以网络信息体系带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未来,移动终端不再是实体的手机,可以是虚拟的;未来移动网络不再是“有什么网络,拿什么服务”,而是创新性的动态按需覆盖,“有什么服务,用什么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刘韵洁提出了他对未来网络的愿景。2030年,预计可以提供万亿级、人机物、全时空、安全、智能的连接与服务。全息全感通信可以成为可能:“一对异地情侣可以通过网络,感受到对方的心跳,闻到送给对方的花香。”

  不仅如此,未来网络要适应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再是当前“消费型互联网”场景下面对突发情况的“尽力而为”,而是要转向5G时代的“生产型互联网”:它稳定、高效、有充分的差异性服务能力。刘韵洁说:“指令丢了,消费领域可以重传解决问题,但是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不行。丢包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其中,自主可控网络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前提。

  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限于5G本身。“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5G在2020~2025年,将拉动中国数字经济增长15.2万亿。5G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尹浩表示。他认为,5G会触发远超单个技术等聚合效应,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能据此融为一体。

  但是,5G距离关键的工业互联网领域落地应用还有很多挑战:跨界融合仍不充分,需要适应多样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也还不清晰。“4G从标准发布到正式完成部署花了4~5年的时间,而5G基本标准完成到真正商用刚刚一年多时间。”产业携手克服困难,稳步推进5G建设,才能实现5G为人类社会描绘的“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