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专家发声:水电开发的扶贫作用巨大、全球公认

发布时间:2019-06-04 15:57来源: 网络整理

北极星水力发电网讯:社会上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水电引发了地质灾害,比如,是不是三峡诱发了汶川地震?是不是三峡导致了气候的变化无常?横断山脉建设重多水电站,是不是它诱发了白格堰塞湖?那么,水电开发到底是破坏生态,还是保护生态?水电开发到底是造成地质灾害,还是防灾减灾的科学手段?

5月23日,在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承办、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协办的“水力发电与扶贫攻坚”科普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给出了答案。

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水电开发的扶贫作用巨大、全球公认”、“水电开发具有减贫、减碳的作用”、“水电扶贫是多方位的”等。

“水电扶贫是多方位的”

科普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水电扶贫是全方位的”。通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够防洪减灾;通过大坝船闸改善航运条件、促进贸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再通过灌溉、旅游、渔业等的发展,能够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看来,水电扶贫是项目本身的扶贫,与依靠财政补贴的光伏扶贫有很大的不同(光伏扶贫,实际上是全国的老百姓用多付的电价来扶贫)。我国水电开发之后,不仅要隐形的造福于全国百姓(补贴电价),而且项目本身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对搬迁移民起到扶贫作用。“水电的扶贫作用,是巨大的,是多方位的,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全球公认的。”

与上述观点相同的还有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丁晓雯,她认为,水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发”就是我们的水电开发,提供廉价的电力,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动全身”,即通过航运、灌溉、防洪减灾等,又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提高了流域的开发度。“水电开发直接建立了综合性公益性的工业基地,我们不再输送血,而是贫困地区自我造血。”

丁晓雯谈及水电开发与扶贫关系时举例,美国田纳西流域就是通过水电开发来实现扶贫减困的。田纳西流域曾经是美国最为贫穷和落后的一个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人均年收入不到美国平均值的一半。在没有水电开发前,该流域居民的唯一收入来源为棉花种植,但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造成了土地退化。而通过流域水电站的梯级开发后,从上游一直到下游建设了将近50座水电站,到2000年左右,田纳西流域的人均收入提升到了美国的平均水平。

与田纳西流域相似,我国西南地区也可以将梯级水电开发作为一个流域开发的核心,通过充足的廉价的对环境友好的清洁电力,来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实现扶贫减困。

水电使贫困地区具减灾“免疫

众所周知,贫困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80%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频发的地灾制约这些地区的整体脱贫。

“对于像怒江州、凉山州这类具有丰富水能的地区来说,水能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被开发利用起来,它就会不断的制造各种地质灾害来消耗掉这些能量。”张博庭表示,水电开发后水库的建造和蓄水通常可以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这些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一旦在蓄水期被释放之后,今后再遭遇到任何暴雨或地震都很难再发生地质灾害。这种在水库蓄水的初期,通过严密的监测,让潜在的滑坡体在不长的时间内都释放出来的减灾方式,可以被看成是水电建设的减灾“免疫”。

经过水库多次蓄水的“免疫”考验后,水库库岸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十几公里的坝高132米的沙牌水电站,大坝后的水库库岸完好无损,而大坝前的自然边坡,滑坡、崩岸的现象则非常严重,惨不忍睹。

水力发电可有效消能

水电除了具有减灾“免疫”外,专家们认为,水电发电还是一个把河流水能转化为电能和消能的过程。消能是减少地质灾害的最根本措施之一,这种科学的减灾理念,亟待普及。水力发电的有效的消能,不仅是保障水坝结构安全的最重要手段,而且还是减少河流沿岸地质灾害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王兆印在报告中披露,2007年清华大学的973研究项目表明:地质减灾的核心是消能,发育良好的天然阶梯深潭结构,能够自然的消能。所以,它能稳定河床,避免地质灾害。而水力发电的作用,则是通过驱动水轮机把水能转化为电能,更能起到科学的消能减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