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海礁:我听见了家乡前行的脚步声

发布时间:2019-08-11 23:16来源: 网络整理

我听见了家乡前行的脚步声

文/海礁

一、红色基因 有人传承

提起家乡,西大云疃,那是我的自豪,这是因为红色基因给了她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西大云疃惨案。共和国诞生前的阵痛也在我村发生过,一个惨烈而又悲壮的故事曾经出现在著名作家杨朔的笔下,小说《望南山》记录了那段历史,可惜我没读过。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总有县城、代王城和附近公社村子里的中、小学生来到我村南坡薛家沟死难烈士发生地举行祭扫话动,敬献花圈。

聆听当年那场战斗的亲历者、幸存者们讲述先烈们的故事,是每次祭扫活动的一个内容,然后,向烈士们宣誓 : 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我也感觉到,在那里每祭扫一次,心中的英雄情结便升华一次。

那时候,当年发生惨案的窑洞因年久而已坍塌。上世纪60年代末,大队为了让人们祭奠时有个地方,就在坍塌窑洞不远处建了一坐简易的纪念碑,青砖垒起四角,碑心为土坯,两面用白灰抹平。

因我父亲毛笔字写的好,便承担了写碑文的任务。用红油漆在碑心正面写上“死难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简单写了惨案经过的碑文,纪念碑刚落成时看着也很气派。现在该碑还立在那儿,用一种残缺美在讲述那段故事。

1980年代中期,在王玉冲任团县委书记时,当他看到那座沧桑的纪念碑,感觉有点心痛和寒酸,便决定组织全县中、小学生捐款新建了一座纪念碑以告慰英灵。

如今这座花岗岩材质的纪念碑,经县民政局重修,在原基座上加装了汉白玉护栏,背面又栽了许多松柏树,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纪念碑与雄伟的大南山相映相伴,屹立在天地之间,而当年那个组织建碑的玉冲也已做古,如在天有灵,相信他对自已做的那件功德之事也会感到欣慰。

县里在水库那边建了烈士陵园,清明节来西大云疃烈士纪念碑这边祭扫的学生就少多了。后来,集中办学,周边村子学校基本上都撤了,清明节就更冷清了。

在沉寂了好多年以后,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蔚县红歌协会成立了。会员们不仅在县城市民广场大伞下每天晚上高唱红歌,还每年不忘先烈,在清明节前到西大云疃纪念地敬献花圈,举行庄重的悼念活动,并在村里慰问演出,使我村的红色记忆一次次被唤醒。

今年,县曲艺协会也来我村与村民欢度元宵节,表演了精彩的曲艺节目,为老区人民送上了一场精神大餐;清明节前后,县文联组织诗协、作协的大文人们到西大云疃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并举行悼念仪式,正赶上我村南坡千亩杏花盛开,他们又进行了采风活动。之后,两协在文学平台上收获了不少好作品,对于提升西大云疃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万革命烈士的鲜血凝固成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其中就有西大云疃残案中牺牲的那29名烈士,他们的名字虽然刻在纪念碑上比较晚,灵魂却早已溶入了祖国的大地。人民没有忘记烈士,红色基因仍在传承。今年,代王城中学500多名师生到纪念碑前祭扫活动就是明证。

二、峥嵘岁月 脚印留痕

最让西大云疃人骄傲的,远的不说,近的,要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至1948年前后,中共蔚县县委、县政府常驻我村,指挥着全县的武装斗争,领导着全县的各项工作,是我县的政治中心。单凭这一笔,就在蔚县的史册上成为厚重的一页。

我村做为县政府驻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南山游击队的堡垒村,听老人们讲,那时日伪军白天来村子的堡门上修炮楼,晚上,南山下来的抗日游击队就会拆掉; 二是地理位置优越。村南六七里就进入南山根据地,村西北二十里不到就是县城,进可攻退可守。

西大云疃跟着党走,土地改革彻底。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触动了村里的部分地主利益,他们跑进了城里寻求庇护,这也埋下了发生惨案的导火索。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的地方武装还比较弱小,武器装备简陋,一般多在夜间活动。县城里驻有国民党残余部队,虽说残余,但也正规,武器装备又好,加上地痞流氓,还乡团等地方武装,也还有些战斗力,他们也在寻机与我方武装作战,以便做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