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简述:正步向前 风光无限

发布时间:2019-07-28 07:40来源: 网络整理

  正步向前 风光无限(逐梦70年)
  ——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简述

  伴随人民军队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70年来,美术工作者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记录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反映人民军队的精神图谱,产生了大批影响深远的军事历史画和辉映时代的现实题材军旅佳作,并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美学品格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影响,抒写出守正创新的中国美术新篇章。

  感奋的境界

  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巨变。艺术家为胜利而欢呼,为理想而高歌。一大批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革命美术工作者,在经历长期部队生活和革命战争锻炼后,对党和军队的革命斗争史充满感情,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下来,成为他们胸中酝酿已久的愿望。因此,他们图绘革命历史,开启了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新纪元。  

  以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为代表的有组织的军事美术创作活动,成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油画有胡一川《开镣》、罗工柳《地道战》、王式廓《井冈山会师》、莫朴《南昌起义》、高虹《决战前夕》、艾中信《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红军不怕远征难》、靳尚谊《送别》等,中国画有傅抱石《强渡大渡河》、王盛烈《八女投江》等,版画有古元《刘志丹和赤卫军》、关夫生《红军过草地》等,雕塑有王朝闻《刘胡兰》、潘鹤《艰苦岁月》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这些作品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征,在军事历史美术创作领域,遵循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方向,以深厚的生活积淀、高尚的精神引领和朴素的艺术语言,恰当地体现了政治、社会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标志和经典佳作。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群众性美术活动获得很大发展,全军第二、三届美展隆重举办,展现了军队美术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绩和贡献。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的邓拓在《给美术创作带来新的生命》一文中热情洋溢地写道:“看看我们最可爱的英雄战士的作品吧,谁能不被这些作品表现的巨大生命力所鼓舞,而感到无限惊奇呢?”不少战士画家或小组的作品,如郎卓红(赵聿贤、周永家、冉茂魁三人组合)油画《抢救渔民》等,虽然稚嫩,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军营特色。相对于军事历史画来说,现实题材的军事美术创作在同时期也取得瞩目成就,像油画有张文新《工程列车》、何孔德《祖国来信》,中国画有程十发《欢乐的泼水节》、黄胄《巡逻图》等。这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在艺术思想和语言表现方面反映出时代心声,把新中国军事题材美术推向一个令人感奋的境界。

  稳健的变革

  70年代,我国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形象表达和视觉特征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1972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中,比较有影响的军事题材美术作品有:油画秦文美《铜墙铁壁》、何孔德《古田会议》、潘嘉峻《我是“海燕”》,中国画延松《延安新春》等。集体创作在当时非常流行,秦文美和延松其实就是以蔡亮和刘文西为主力的陕西省美术创作组。而《攻克锦州》《淮海大战》等场面宏大的军事题材油画,均由部队组织各创作室画家集体完成。另外,像陈逸飞油画《黄河颂》、沈嘉蔚油画《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作品,借用舞台化的造型方式,突出主体人物的光辉形象,将充满“阳光感和幸福感”的审美趣味渗透于军事主题之中。这些作品作为一种样式的代表或典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图像特征和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