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国文艺界追忆著名导演吴贻弓
发布时间:2019-09-17 12:35来源: 未知
新华社上海9月16日电题:银幕“深交半凋零” 旧道长亭再无君——中国文艺界追想著名导演吴贻弓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孙丽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上世纪80年代,一部改编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城南旧事》轰动一时,其布满诗意与乐律的摄制伎俩,在替换开放初期的中国银幕上自成一家。执导《城南旧事》等经典影戏的闻名导演吴贻弓克期在上海谢世,中国文学艺术界、片子界为之扼腕惋惜。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等且则以来为人枯燥无味,可谓中国电影长河中的里程碑。
用电影“写诗”
上世纪80年代初,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百废待兴。那会,由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一举夺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多个奖项。吴贻弓很谦善,有人提到金鸡奖,他总说:“我是个恶运儿。”
而后不久,吴贻弓碰到了接拍林海音名作《城南旧事》的习见时机。林海音笔下的国都往事饱含乡愁,粗劣描写了“英子”等一批鲜嫩人物。吴贻弓在传神还原原著风格的基本上,又插手了集团对童年趣事的感悟。
“他简直等于在用片子‘写诗’。”上海影戏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传授石川说。“吴导自肄业之初,就受到苏联电影气概影响,《城南旧事》是历经十年大难的他,一次自我创作能量的斥逐迸发。”
石川曾依据吴贻弓口述回忆推出人物列传《流年未肯付东流》。他进一步解读,电影《城南旧事》之以是成为经典,它是林海音笔下的童年与吴贻弓心中的童年,组成的一种协调共识。
吴贻弓生前好友、远在北京的国度一级导演江平说,吴导的电影里纷歧定有猛烈的矛盾争论,但却时候流暴露油腻浑朴的美,这都来自导演专注灵去深入保存、发掘生涯。
“中国要有本身的海外片子节”
在吴贻弓的影戏生涯中,影片譬喻是他的“宝宝”,同时另有一个“额定需求的宝宝”,那即是降生于1993年的上海海外电影节。
上海海外电影节从早期的两年一届,到后来一年一届,20多年间,影戏节已成为中外片子闪现、对话、交流的必要平台。影戏节草创时代,吴贻弓与共事们借助对“海外影戏节”的劈脸了然,奋力摸索既外洋化又兼具中国特色的办节模式。他曾回忆:“我倾注了我的所有精神,那时不知有过多少不眠之夜!为申办、为经费、为举措驰驱。”
对国际电影节的将来,吴贻弓弥漫热心。他认为:“信托到第20届时未必会很好,到那时中国片子也定然会更好。”事后,在2017年上海海外影戏节举办的20届回想茶话会上,已是两鬓斑明的吴老笑了。他说:“这是中国仅有的海内A类电影节,我们这代人勉力了。”
索求宽敞豁达文艺天地
鲜有人知的是,吴贻弓不光为银幕耕作不辍,在舞台艺术与人才培育种植提拔方面也很有创立。
1998年至2002年间,吴贻弓与闻名作曲家金复载合作,获胜将曹禺经典话剧《日出》改编成同名音乐剧。金复载回忆,吴导被动提出了《日出》的选题,他自身编剧、写歌词,再导演,格外动情,写下的但凡金句,开了先河。
跟班吴贻弓排练音乐剧《日出》的包罗过后生长为闻名讴歌家的廖昌永,另有驰誉悲剧演员陈佩斯等。“直到现在,我们都很耽溺那时的排演,近些年来音乐剧《日出》再一次复排,并成为部分音乐院校的教材,吴导对舞台艺术的奉献,让我时时感念。”金复载说。
斯人已逝,气度流芳。作家陈丹路密意回忆:“吴导的一句话,抨击了素昧生平的我。我那时还只不过一位卡车司机,一口气写了12个片子剧本,其实不是每一个都能拍成影戏。但他看到了,就说了鼓动的话,影响我终身。”
为追念吴贻弓导演的艺术精神,上海片子集团今天不日发布,将举行“吴贻弓片子回忆展”,用影戏的法子纪念这位逊色的中国电影晚辈。
(:蒋波、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