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喀拉巴什兰干村:脱贫路上的“赶考”

发布时间:2019-05-31 23:32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脱贫路上的“赶考”

“我第一次在合作社领到务工的工资。”5月26日,新疆英吉沙县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贫困户布瓦吉尔·热合曼拿着领到的1800元激动地说。

“对我们村来说,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政治任务,是我们新形势下的又一场‘赶考’。”喀拉巴什兰干村第一书记姚新霞说。

小培训“育”出新技能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姚新霞常常鼓励村民的一句话。

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匮乏、“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喀拉巴什兰干村脱贫的最大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两委”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物质向精神转变,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用好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现场培训、外出观摩、交流比赛等方式,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培训实用技能,灌输致富理念,激发内生动力。

营造劳动光荣、致富光荣、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让典型人人知、人人传、人人颂,使一些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前种棉花全靠土办法,就知道棉花苗死了补,枯萎了就追肥,不懂科学种植。”种棉大户如萨来提·吾斯曼感慨地说:“在农牧民夜校我学到了科学的种植和管护技巧,去年的产量明显比以前好。”

通过在农牧民夜校的学习,村民如鲜古丽·那斯尔不仅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还通过一则招工广告,在英吉沙县服装批发城找到了新工作。“我现在每个月底薪2000元,生意好的时候能挣到3800元。”如鲜古丽开心地说。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先后在村里举办40多次培训班,带动20余人走上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25人在当地做起了小本生意。

小木耳“撑”开致富伞

“在村里的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不算年底的分红,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呢!”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喀拉巴什兰干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贫困户努尔曼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很是欣慰。

人多地少缺技能是最突出的问题,村“两委”带着问题找出路,把准产业发展的脉搏,大胆引进木耳种植,制定“能人+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科专家全程带、工作队员全程帮、致富能手全程教”的帮带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努尔曼古丽一家5口人。“过去,一年到头就在4亩地里忙活,收入少,日子过得紧巴巴。”努尔曼古丽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木耳种植技术。“现在加入了村里的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闲时我可以在这打工,年底可以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努尔曼古丽乐滋滋地说,“年收入增长了3.4万元,我家也开始有了存款,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喀拉巴什兰干村像努尔曼古丽这样的贫困户在村里的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的已有38人,月工资在1800元到3000元。

喀拉巴什兰干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拥有2座生产车间、2座400平方米温室大棚、9座拱棚、全新菌棒培育设备,成菌棒标准化生产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喀拉巴什兰干村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菌棒生产培育规模,提升竞争力,在市场化上下功夫,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姚新霞说。

小门面“引”出新路子

“没有村‘两委’的支持,哪有我今天的‘靓发屋’。”刚给一位村民理完发的村民阿卜杜萨塔尔·艾散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村里的女同胞越来越漂亮了。”

初中毕业的阿卜杜萨塔尔早就有开店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启动资金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这一想法只能藏在他的心底。

姚新霞了解到阿卜杜萨塔尔有创业的想法后,与村“两委”一起支持他在村里开了一家“靓发屋”。“每月我有2000余元的收入,现在顾客也越来越多,理发、美容、盘头……我全都会。”在创业路上越走越顺的阿卜杜萨塔尔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技术都是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学会的,感谢党的好政策!

“创业有平台,致富有出路”,这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理念。为引导当地村民多元发展,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村“两委”结合村里门面房较多、发展小本生意前景较好的实际,多方协调、积极推动,鼓励村民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