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少年与国防,“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19-06-06 18:43来源: 网络整理

  两幅画面对比,让人五味杂陈:同样是面对相机,叙利亚4岁小女孩儿“举手投降”,惊恐的眼神令人揪心;而中国小女孩儿,在海军保护下踏上归国之途,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

  我们无意于对比和渲染什么,中国孩子在家国遭受外侵的惨痛历史上不乏其例。

  放眼全球,一个沉重的现实话题不容回避: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纵观历史,一种真切体验不必掩饰:生活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多么幸福!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少年强则国强。“六一”国际儿童节又至,让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呼唤: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少年与国防“一个都不能少”。

  “马背婴儿”与“大辫子小姑娘”真情告白

  赢得孩子赢得未来

  曾经,有一种流行观念:战争,让女人走开。捷克诗人塞费尔特也曾写下颇具浪漫气息的诗句:假如让女人操纵大炮,落到大地上的将是玫瑰和亲吻。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实践中展现了另一幅景象!

  1935年4月,红军长征过赤水河时,女红军陈慧清分娩难产。此刻,追敌的枪声一阵紧似一阵。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命令一个团勇猛阻击,战斗异常激烈。过了一个多时辰,他拎着枪跑来:“还有多久能生出孩子?”谁也不知道。董振堂一边跑回阵地一边大喊:“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

  又是一场血战!整整两个小时后,孩子出生了。阻击的战士见到队伍中的产妇陈慧清,有些不悦。董振堂大怒:“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孩子吗?”

  这段描述早已耳熟能详,每每读来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为先烈的艰辛,更为先烈的担当:董振堂!真心英雄!

  生一个孩子“拼一个团”,值吗?

  1949年4月22日,一位大辫子小姑娘“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无怨无悔,就是回答。

  渡江战役,万船齐发。身材瘦弱的她拼尽全力使劲儿划桨,汗水一滴滴挂在额头也顾不上擦拭。新华社军事记者邹健东当即拍摄下这一幕感人场景,一个永恒瞬间被定格在历史记忆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几十年后,离休的邹健东开始寻找这位素不相识的“大辫子小姑娘”,想亲手交给她那张珍贵的照片!

  天地有情,人间有爱。1999年5月22日两人终于相见时, “大辫子小姑娘”颜红英已经69岁。“这是我的第一张照片!”照片迟到50年,“我送亲人过大江”的那一幕场景却仿佛还在许多人眼前……

  什么是历史?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而国防教育就是要让今天的孩子们知道——新中国从哪里来,新时代到哪里去,这中间又经历过什么。

  贺龙的女儿贺捷生,作为全程亲历长征的“马背婴儿”,步入耄耋之年后常常有一种幻觉,漫漫长夜半梦半醒,一种声音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或远或近地回荡在耳边: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像春风,像潮汛,像十二月的雪花那般凌空飘来。终于,她记起来了,她记起来了,是马蹄声!马蹄声声入梦来,让贺捷生更加明白:父辈当年革命为了啥?我们今天建设依靠谁?

  孩子与希望同在!今天的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有多么重要,赢得了孩子便赢得了未来。

  从“看后背识字法”到“八一爱民学校”

  两条红飘带的启示

  那幅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许多人过目难忘。

  1939年4月24日上午,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参加一个会议,两个小八路从山坡上兴冲冲地跑到跟前问好。交谈中,毛泽东问:“你们这么小,参加八路军,为了什么?”两人争先恐后地回答:“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是呵,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撑起了两个小八路心中的家国天下。

  听到这番豪言壮语,毛泽东笑了:“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您是毛主席!”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毛泽东弯下腰,在手心里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写。摄影记者石少华轻轻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红军长征路上曾经创造了“看后背识字法”——背上贴字,边走边学,许多“红小鬼”靠这个办法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也提高了思想觉悟。有“红军书法家”美誉的舒同曾经回忆,那时候,从破棉袄里撕出一块棉絮,绑在棍子上就成了“红军笔”,好用得很!

  时光荏苒。

  2006年4月17日,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52岁的军队工程师王福臣从北京飞到西安后来不及休整,直接赶到300多公里之外的永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