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儋州纪检干部、扶贫干部陈晓华的“初心故事”

发布时间:2019-07-25 05:57来源: 网络整理

盛夏时节,益智、槟榔、柠檬一片片绿色,给村里注入一派生机。

这是儋州市东成镇抱舍村的产业扶贫基地。

在这里劳动的,是陈晓华和村干部、普通群众和贫困户。

儋州纪检干部、扶贫干部陈晓华的“初心故事”

随时掌握信息,了解最新扶贫动态。《今日儋州》报记者夏佟摄

去年5月,儋州市纪委的干部陈晓华脱产到东成镇抱舍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抱舍村常住人口有1439户,其中42户是贫困户。和其他驻村干部一样,从报到村里那天起,陈晓华就带着队员每天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大排查工作,针对儋州市脱贫攻坚错评错纳等问题突出的严竣形势,陈晓华在入户核查前,先对名单进行把脉问诊,找准贫困人口漏评、错评和错退“病因”,让扶贫政策实现精准落实。

1

“我们来驻村扶贫,就得把心也放在这里,懂得听群众需要什么。”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愿和他们交心,还有的村民存在争当“贫困户”心里,隐瞒实际收入,享受扶贫政策,核实情况后,在陈晓华不厌其烦的说情理、讲政策耐心劝导下,抱舍村排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抱舍村民郑月琴说他人很实在,“很讲原则,我们很愿意和他这样的人交心,不搞虚的东西,我们就愿意听他的。”抱舍村党总支干部柯志廷:他做的事很有工作方法,注重细节,所以很多村民就信他。

儋州纪检干部、扶贫干部陈晓华的“初心故事”

许其奎家的扶贫标志。《今日儋州》报记者夏佟摄

在驻村期间,陈晓华和同志们一起走遍了抱舍村每一户人家。哪条路可以开车进去、哪条路只能骑摩托车?抱舍村的地形,也刻在了陈晓华的脑海里。

村民刘主玄身患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忍受不了贫穷远走他乡,为方便刘主玄父母既照顾儿子和孙子,陈晓华把这家人合并纳入贫困户,并落实刘主玄儿子刘汉文读书助学补贴。看到他们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陈晓华还经常自费购买书包、文具盒、作业本等学习用品送给刘主玄儿子,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乐观面对生活。

2

“人啊,一旦树立信心起来了,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什么事都可以干成。”

俗话说,扶贫要扶智,致富要“治心”。要想唤起改变贫困户贫困户致富的斗志,就要改变“等靠要”思想。驻村后,陈晓华发现有些贫困户因为没资金,干脆得过且过,要么穷惯了,想着政府帮扶。村民罗少堂对冬瓜种植技术有些经验,可是手里没资金,又怕担风险,一直不敢尝试自主创业。  在陈晓华协调帮助下,去年,抱舍村民罗少堂拿到第一笔五万元小额贷款资金,就承包了10亩土地种植冬瓜,今年,他的冬瓜卖出了好价钱,光利润就挣了10万元。赚到钱的罗少堂不仅给自家房子装修改造,还一下子还清了银行贷款,尝到创业甜头后,信心十足的罗少堂还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看到眼里,喜在心上。陈晓华感触很深:“人啊,一旦树立信心起来了,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什么事都可以干成。”罗少堂感恩地说:“如果不是陈队长鼓励我创业的话,我只能是打一天工算一天工,因为已经穷习惯了。”

儋州纪检干部、扶贫干部陈晓华的“初心故事”

许其奎家的扶贫新房。《今日儋州》报记者夏佟摄

淳淳为民情怀,心系群众。在采访中,本报记者和兄弟媒体记者的拍摄总是被陈晓华电话铃声给打断,原来在抱舍村,无论大小事,很多村民习惯找陈晓华来帮忙,从此,陈晓华的电话,成了村民的热线:家里有矛盾了,房屋后面的水沟堵上了,申请政策补助金、在外打工的村民被拖欠了工资等等,陈晓华总是第一时间接电话,调解、疏导、想办法。正因为有了群众这份信任,陈晓华时时刻刻把村民的点点滴滴挂在心上,就连下雨天,他都闲不住一刻在办公室。陈晓华带领记者走访一户残疾老年夫妇家庭:“这个房子的位置还是比较低洼,每次下雨啊,这个雨水(大)都会冲到阿婆这个房子里面,我们就很不放心,每次下雨,我们就来到阿婆这个家里面来看看,看是不是住得安全。”

3

“只有通过产业扶贫,才能可持续带动村民脱贫。”

在陈晓华看来,扶贫就是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但他们的口袋却没有鼓起来,这份脱贫成绩单不算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