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宁夏:金融扶贫创造“蔡川模式”

发布时间:2019-06-11 20:41来源: 网络整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蔡川村,地处六盘山特困地区,历史上是至贫至苦之地,十年九旱,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018年底共有511户1571人(常住人口292户12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6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0%。为了推动蔡川村脱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于2008年开始进行试点,推动邮储小额贷款与金融扶贫结合,创造了“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2016年蔡川村已经顺利脱贫销号,截至2018年,195户贫困户已经摘掉贫困帽,占建档立卡总户数的94.7%。

  “小金融”撬动“大产业”

  蔡川村地处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脚下,饲草优质,饲养的牲畜肉质细嫩鲜美,具有发展草畜产业的突出优势。但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村里发展陷入“贫”在产业,“困”于资金的境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通过多年探索,决定给蔡川村脱贫致富注入了金融“活水”,助力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2008年,宁夏分行立足蔡川村资源禀赋,由合作社担保,采用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向14户养殖户投放了为期一年的18万元贷款,用于养殖户购买育肥黄牛和养殖肉羊。一年后,养殖户将部分达到出栏标准的肉牛以约8000元/头的价格出售,不仅如期偿还了贷款,还为后续发展积累了资金。初次尝试成功后,经多次实地调研,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将蔡川村作为试点,推出“好借好还”小额贷款、“惠农易贷”等产品,贷款额度从最初的每户0.5万元-1万元,提升至最多可以贷款10万元。一个“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蔡川模式”,为蔡川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及时雨”,金融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银行工作人员何某介绍,从2008年初次放贷至2019年2月,已在蔡川村累计向3110户(次)投放贷款1.2亿元。

  除了鼓励村民养殖牛羊,邮储银行还贷款支持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红梅杏,截至2019年4月,全村共有红梅杏2300亩。其中,2013年栽种的950亩,经过三年的培育、挂果,2016年、2017年共获得收益100万元。

  引领带动,助贫摘帽

  在资金支持和村里致富能人带动下,蔡川村逐渐发展起了草畜、劳务和特色种植产业,形成了以牧促农、以农养牧的良性循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收入大幅增长,蔡川村顺利脱贫销号。2016年以来,蔡川村利用贷款发展产业的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截至2019年3月底,全村282户发展起养殖业,建成标准养殖圈棚512栋,牛存栏3265头,羊存栏4900只。至2018年底有195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占建档立卡总户数的94.7%;剩余11户中,除了2户“兜底户”,其余都将纳入2019年的脱贫验收。贫困户海某反映,2014年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听村里人说银行可以贴息给贫困户贷款帮助发展产业,他决定回村发展。2014年通过合作社担保向银行贷款5万元,盖起了牛棚,购进2头基础母牛,发展养殖业。在邮政银行和合作社的支持下,逐渐扩大养殖规模,2015年又购进3头基础母牛,2014-2018年先后出售牛犊6头,家中现有大小牛7头。2018年,养牛纯收入1万元,预计2019年达到1.5万元,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村里面貌发生巨变。2016年,蔡川村统筹规划,修建厕所、搭建圈棚,新建39户居民居住点,每户院子面积达到400平方米。2019年,政府每户补贴1.5万元,为每户搭建保温板厨房。村水、电、网全通,村民住新居,出门有宽敞的柏油马路,村容村貌改善,收入增加,蔡川村成为优质信用村之一。

  “蔡川模式”延续尚需产融结合

  金融扶贫通过信贷扶贫的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依托金融扶贫的“借鸡生蛋”,蔡川村“生”下了脱贫致富的“金蛋”,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银行借贷期偏短,农户到期还款有压力;二是银行贴息贷款覆盖面小,非建档立卡户期望政策倾斜;三是技术、市场是难题,高档肉卖不上好价钱。

  丰富和完善“蔡川模式”,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加强与政府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推动产融结合,以培育特色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激发发展活力。一要优化金融借贷方式,适当放长还款期限。按照农户养殖规模,定制满足不同还款期限的借贷模式。二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帮扶带动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农民”的有效帮扶机制,通过合作社集中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农户散养的技术和市场困境,形成产业化规模效益,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