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扶贫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值得投以更多关注

发布时间:2019-06-28 11:09来源: 网络整理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迎来它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据新华社消息,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近日当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一任总干事。屈冬玉曾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曾因出色的马铃薯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工作,获“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

中国人执掌这一国际组织,其大背景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农业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8个红手印”的“生死契约”,到浙江省凭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拿下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中间的艰辛探索、攻坚克难都在时间簿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正如屈冬玉本人在接受媒体专访中所说,中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改革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作用”,“对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正能量”。相较于“前所未有”的中国扶贫事业的广为人知,拿下多个“第一”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旧没有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农业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指传承到现在的活态的农业文化系统,不仅生态和经济价值高度统一,而且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倡议,这一内容最终被写入《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

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漫长,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论是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还是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都折射着先辈智慧的光芒,其蕴藏的和谐、绿色的理念对我们今天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尤其是,据统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所设计的县域中,有3至4成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拥有独特的农业文化生态系统意味着一地在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等方面都留住了时间和乡愁,这恰可成为一地摘掉穷帽、走出自己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元阳梯田的致富实践就是最好的注脚。这个贫困县依托“森林、村寨、梯田、红河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一世界级珍贵资源,大力发展红米养殖、乡村旅游等经济,走出一条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2年中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2014年,中国政府签署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至今,该项工作均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91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文化”以15项的记录居世界首位。

多个“第一”和“率先”背后,是中国在遗产申报、管理、科学研究、机制建设、推广示范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一个亮点”。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在世界前列,为更多国家提供了参照样本。另一个层面,中国稻田养鱼技术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多国的推广,丰富了当地粮食供给,该项工作以另一种方式利泽更多人群。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和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并无二致,都是要在“活化”上做好文章。要切实调动当地农民这一最重要主体的积极性,畅通渠道让多方参与;在发展模式上以农业为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在实现多种功能的同时对传统民俗和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衍生和阐发,增加一地农业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厚度。

走近并了解,才谈得上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值得投以更多关注,给予更多助力。